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190章 华侨公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90章 华侨公寓
    青影厂,剪辑室。
    “咦,老爷子你怎么把抓鸡的镜头剪了?”
    “,这叫留白,你懂不懂?还有省去捉鸡的环节,这叫动静结合。行了,
    別噪了,我心里有数。”
    赵坤请的剪辑师依旧是傅正义老爷子,两人依旧会极限拉扯,只不过这一次老爷子多了几分耐心,每次都会给出自己的理由。
    这次拍摄的素材要远多於上次,而且得益於监视器的使用,几乎没有拍虚的镜头。正因为素材多,老爷子越发的大刀阔斧。
    每次听到大剪刀“咔,咔”,赵坤免不了仔细察看一番,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
    其实他也不是无的放矢,毕竟原版在脑海里摆著。
    比如开场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街头车来车往的场景,俯拍运动镜头。接著是一个叠化转场,场景来到了朱家庭院的全景,这是一个俯拍的固定长镜头。
    幽静的老宅庭院和嘈杂的街头路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为俯拍镜头,但突出的一个“动”一个“静”,同样是动静结合。
    这是当时剪辑时赵坤强烈要求的,此时傅老爷子显然把这话还给了他。
    虽说屡有爭执,但老爷子还是很乐意和赵坤一起工作。
    一方面是小伙子有天分,善于思考,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效果还相当不错。老爷子难免有惜才之心,把他当作自己的学生。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是赵坤出手大方,付钱爽快。剪一部片子的酬劳,都能赶上他一年的退休工资了。
    老爷子这一辈子,除了爱钱,没啥大毛病,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因为接私活,
    导致无法进步。
    赵坤自然是投其所好,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过这段时间他除了忙於剪辑,还要兼顾教学工作。
    导演系本就师资力量不足,加上王睿那货在广州拍摄不太顺利,推迟返校,
    郑老师只能让他去给专修班上课。
    专修班每个系都有,名义上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接受电影艺术高等教育的愿望,属於成人教育的范畴,学制两年,毕业后发大专文凭,其实也是学校的一种创收模式。
    说白了,学校正儿八经的本科班属於精英教育,而专修班则属於普及教育。
    上课的內容也相对简单,就是一些基础性的內容。
    打这种班毕业的学生,如果拍电影,只能说看个人的天分,但拍拍gg、
    mv,或者电视剧啥的,足够了。
    这天,赵坤刚上完课,正准备去剪辑室看看,裤兜里bp机就开始震动,拿出来看了看,是赵晓丁图片社的电话。
    “有事?”
    “当然有事,我跟你说房子的事儿。”
    一听房子,赵坤立刻来了兴趣,忙问道:“哪儿的房子?”
    之前说过,赵坤打一开始想买北电后头塔院的房子。
    塔院这一片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开发了,先是建了一期,也就是后来的塔院迎春园,基本上都是被各大单位瓜分,用於福利分房。
    如今正在建的是二期,一共有三栋高层的塔楼和五栋多层的板楼,一开始的说法就是对外出售的商品房。如今已然结构封顶,估计顶多到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建的差不多了。
    赵坤本来还心心热热跑到项目指挥部去打听,想买一套多层的,最好是三居室的房子。结果这二期的房子大部分还是被各大单位瓜分了,建设单位手里可能留有儿套房子,但这需要过硬的关係。
    他一听这个就知道没戏了。
    在他的记忆中,塔院这边还会陆续开发三期和四期,完全建成后,小区名字也取的很好听。
    比如刚刚说过的一期叫迎春园,现在二期叫消夏园,之后的三期和四期分別叫朗秋园和晴冬园。
    颇有些诗情画意。
    可这三期和四期起码得要两三年之后,他肯定等不了。
    没办法,商品房政策刚刚开始起步,京城这边的供应量太少,加之单位衙门又多了,僧多粥少,想买心仪的房子並不容易。
    至於南城方庄的房子倒是有,甚至还是现房。
    赵坤还特意去看过。
    方庄一带如今已然是一个大工地,尘土飞扬,整个小区甚至都看不到一棵树。
    说白了,就是还在建设阶段,类似道路、绿化这种配套还没来得及跟上。但是呢,物以稀为贵,卖的价格还贼贵,楼层高一点,户型好一些,正朝南向的房子都要卖到2500一平。
    这个价格相当於一个京城的工人不吃不喝,全年的收入只够买一个平方的。
    当然,等到明年春天,亚运村的房子对外出售时,那价格就更加夸张,一平米得要五六千元,还得是兑换券。
    照样有人趋之若鷺,一举取代了方庄这个刚刚崛起的京城富人区的地位。
    怎么说呢?
    京城大,不易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京城这地方,权贵遍地,向来都是贫富差距极大。
    至於方庄这地方,第一个环境就让赵坤不满意,叮叮噹噹还要建设两三年,
    就算住在里面也不舒服。
    另外一个就是地段,南城对於京城人来说,妥妥的下支角,就跟上海的三湾一弄差不多,就算后来建成了中远两湾城,那也是房价的洼地。
    无论是住房环境还是投资属性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现阶段想买房,只能將目標对准二手房。
    目前市场上还是二手房存在的,只是没有房產中介,信息量太小。
    於是他只能拜託周围的人帮著打听,四合院平房不要,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住的舒服。
    赵晓丁还是第一个有消息的。
    “华侨公寓有套房子要卖,面积挺大的,四室一厅的房子,169个平方。”
    “华侨公寓?”
    赵坤第一个反应是亚运村慧苑的那个华侨公寓,可亚运村那边的房子还没开始往外卖呢。
    另外还有一个华侨公寓就在中关村双安商场后面,可那一带现在还是破破烂烂的平房,所谓的华侨公寓都还没建呢。
    好在赵晓丁马上在电话里解释道:“就是园村那边的华侨公寓,你不知道吗?”
    噢,想起来了,
    赵晓丁口中的华侨公寓是京城最早的华侨公寓,离北电也不算远,就在车公庄西路和三虎桥南路交叉口的园村那边。
    对於这个华侨公寓是有典故的,据说是五十年代上海率先在梧桐区的余庆路上建成了第一处华侨公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栋商品住宅。当年还被戏称为“爱国公寓”,因为这些公寓都是面向华侨出售,自的是华侨们手里的外匯。
    於是乎京城照样学样,在西郊的园村也建造了两栋华侨公寓,听说连建筑材料都是建人民大会堂剩下的,听起来瞬间大高上。
    不过这些赵坤都是听说,没亲眼见过,而且算算时间,这房子起码得有二十多年快三十年的老房子了。
    说实话,如果是建国前的老公寓,就跟上海的老洋房、老公寓似的,属於是歷史保护建筑,既能住,还住的舒服,又兼具了极佳的投资属性。
    可要是建国后建造的房子嘛,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哦,想起来了。能看看吗?”
    “当然能啦,不过我得先联繫一下,咱们儘快约个时间。”
    “好咧,那我等你消息—————·哦对了,这房子多少钱?”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