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159章 免费的牛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9章 免费的牛马
    马姐的动作很麻利,一天工夫就把黄埔园的房子收拾好,並且配齐了生活用品。
    赵坤搬进来的时候耳目一新,原先冷冰冰的房子如今显然很温馨。
    光溜溜餐桌上铺著方格子的台布,上面还摆著一个插满鲜的瓶。
    厨房里的碗筷炊具一应俱全,都可以自己开火做饭了。
    多说一句,这里的房价已经涨了,从86年刚开盘的700港幣一尺涨到了现在大概在1000块港幣左右一尺。
    从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动盪和移民潮之后,香港从8
    0年代末逐渐开始稳定,从90开始將再次迎来一段经济繁荣时期,房价也稳步上升,一直到97年回归。
    在此期间房价差不多涨了200%,直至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价再次跌入谷底,然后又是触底反弹,一路上涨。
    虽然期间经歷03年的非典,房价有所调整,但並不影响整体往上,直至后来几万乃至十几万一尺的天价。
    也就是说这套四年前四十多万买来的房子,日后会变成价值千万的豪宅。
    不过千方不千方的,和赵坤毫无关係,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將这套房子占为己有。说老实话,小堂叔赵新健给自己的新电影投资了一百万港幣,还將未来的金牌製片人李锦文介绍给他,他就已经很感激了。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从0到1的过程。
    多少人怀才不遇,说白了就是没办法完成从0到1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堂叔其实就是他开启香港副本的贵人。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坤就待在黄埔园这套房子里一边打磨剧本,一边画分镜脚本。
    之前说过,原版的《饮食男女》是一部镜头语言极其丰富的影片,各种摇镜头、推镜头,用的炉火纯青。
    想要復刻这些镜头,除了常规的轨道、摇臂之外,还需要就目前而言很先进的斯坦尼康。
    所谓斯坦尼康,就是摄影机的稳定器,一种很轻便,可以手提的摄影机机座。能够帮助摄影师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更为复杂的移动镜头的拍摄,同时保证画面的稳定性。
    目前这种斯坦尼康国內还尚未引进,但作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已经很普遍,毕竟以武打和动作戏为卖点的香港电影,在拍摄时运用斯坦尼康能够极大地降低拍摄的难度。
    这也是赵坤决定將这部电影放在香港拍摄的初衷之一。
    这天,赵坤画完几张分镜画稿,起身活动活动身体,肚子有点饿了,正想下楼去吃点东西时,门铃响了。
    打开门,就见小堂叔赵新健站在门口,手里还拎著个装著饭盒的塑胶袋。
    “这么巧啊,我正打算下楼吃东西去呢。”
    赵新健翻了个白眼,径直走进门,將手里的塑胶袋放到餐桌上道:“让饭店给你送吃的,你又不要。喏,刚好从沙田回来,给你带的沙田乳鸽。”
    赵坤不会做饭,平时吃饭都是下楼去街边小店解决。当下香港的黄埔码头有点类似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各种三教九流都有,吃东西相对也便宜,基本上一二干港幣就能吃饱。
    赵坤趁著吃饭的工夫,时常会和这边的码头工人,街坊们聊聊天。
    得知他是从大陆来的,大家对他並无歧视。因为这边大部分的底层民眾也都是从广东一带过来的。
    想想看,49年那会香港的人口一共才六十万,如今暴增到了五百多万近六百万人口,差不多增长了十倍。除了香港本地人口的繁衍增长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五、六、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初从大陆跑过来的。
    一开始,赵新健很是看不惯,赵家49年迁徙到香港,一直延续著旧社会那种等级观念,一般很少和底层人群打交道,更別说整天混跡在街边小店一起吃饭聊天呢。
    於是就打算让位於尖沙咀的酒楼派个伙计每天给他送一日三餐,但赵坤拒绝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其实一点都不了解这个时代的香港,包括剧本中所描述的都是源自他上辈子对於香港的记忆。
    时代不同,细节差异很大。
    所以,他如今才会一边画分镜脚本,一边再次打磨剧本,修正细节方面的內容。同时又和李锦文一起筹备剧组,確认外景的拍摄地。
    说来有点好笑,赵坤这次来港,主要的目的就是和小堂叔赵新健谈合作事宜,顺便考察一下香港电影的製作,为下一步来香港发展做好准备。
    《饮食男女》这个剧本不过是一块敲门砖,至於何时拍摄,一要看合作谈的结果;二是待他了解香港的创作环境之后再做决定。
    本以为哪怕一切顺利,可能也要到今冬明春这个时间段,甚至还有可能等他参加完明年的柏林电影节之后。
    可是他还是低估了赵新健对电影的热情和对亲情的眷顾,第一天就达成了合作,紧接著第二天就把李锦文介绍给他,然后就是开拍前的筹备工作。
    就像是有人正在推他不断地往前走,都不给他思考的机会。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好吧,就这么开始吧。
    於是,他第一时间给郑老师打电话请假,同时把自己在香港的情况向郑老师匯报了一遍。
    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脱离组织。
    郑老师同样很惊讶,这年头在內地一个导演一年拍一部电影就已经算是高產了,更何况赵坤还是作者型导演,就是自编自导。
    要知道国內的製片厂,一两年打磨一个剧本是经常的事,更別提拍摄了。
    一部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到上映,中间要经歷剧本创作、筹备、拍摄、后期製作等过程,通常来讲快则两年,慢则三四年。
    像赵坤这种自编自导,一年完成两部电影的创作速度,堪比火箭了。
    不过在得知赵坤拉到了一百方港幣的投资,以及即將要在香港开机拍摄的消息,郑老师可谓文惊又喜。
    北电因为条件的限制,最缺的就是实践的机会。偏偏电影这个东西就是要靠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不然学再多的理论知识,你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影评人,却永远成为不了一个出色的导演。
    尤其是听到赵坤聊起同步的视频监视器、斯坦尼康,郑老师更是心痒痒,这些在国內压根没有或者是极其罕见的先进器材,恨不能自己亲自前往香港亲身体验一把。
    还是那句话,这年头你可以看不起香港的商业电影,但绝不能看不起香港电影的製作水平。
    要知道当下能够出国拍摄,到先进的地区学习,机会是极其难得的。
    也就是谢普这种国宝级的导演才有可能申请到宝贵的外匯,出国拍摄。
    於是乎,郑老师便厚看脸皮向赵坤提及学生实践的事宜。当然这次不比上次去东北,去香港费用很大。
    经过一番商討之后,名额缩减到十个,以导演系和摄影系的优秀学生为主,
    学校还会適当补偿一部分的费用,盲在学习先进拍摄的技术。
    说句题外话,九十年代以后,国內首次引进斯坦尼康时,各大製片厂还专程派人去美国学习。
    赵坤对於能够得到十个免费的牛马当然也是喜不自胜。
    没法子,香港的人工实在太贵了,一般场工月薪都在六七千港幣左右,但凡有点技术的,月薪基本都在一万以上。
    这次王睿不能跟来,他如今作为导演正在珠影厂拍摄《血战天狮號》,王晓帅也来不了,他已经正式去胡建电影製片厂报到了,为此还不惜和梅表姐分了手。
    副导演人选,赵坤除了打算在香港找一位之外,特別钦点了上回表现不错的管琥。
    另外管理系刘红梅也在名单之列,一方面是源自於她和赵小丁的特殊关係,
    自己人总归要关照的,另一方面她也是陈虹强烈建议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