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05,我们的科幻电影宇宙 - 第551章 危机与机遇
第551章 危机与机遇
“橙天嘉禾这两年的影视项目投资我也了解了一下,去年的那部《午夜迷踪》,作为一部悬疑港片,豆瓣评分才3.2分,票房也仅780万港币。
还有一部翻拍的《星语心愿之再·爱》,也仅在内地取得520万票房。
至于今年,橙天嘉禾的储备项目才只有3部,并且没有头部ip,这可不行啊。
影视行业说到底,还是得靠作品说话,橙天嘉禾如今没作品,怎么让股民重拾信心。”
会议室里,王皓针对橙天嘉禾如今的经营现状侃侃而谈,高屋建瓴的分析让包括伍克波在内的一众橙天嘉禾高层频频点头。
不过无论是伍克波还是王皓其实心里都明白,他的这番话也不过是变相的在否定橙天嘉禾,从而好为后续的收购压价罢了。
对于伍克波来说,他就没有想要经营好这家公司的想法,也没有帮助华夏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影视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而王皓也清楚这一点,按照他们公司所收集到的信息分析,伍就是典型的资本运作者,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
这点从他起家建立橙天娱乐,到后期的经营操作,实际上就能看得出来。
就比如说他当初收购嘉禾,那可并非是外界想象的“靠情怀拯救香港电影”,光是靠借壳上市这一手,橙天娱乐就先于光线、华谊、星河一步,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娱企。
至于上市之后,将一家公司包装好了再卖出去,实际上才是伍克波的计划。
所以在完成收购之后,依靠上市融到的大量资金,风头正盛的橙天嘉禾开始加大内地业务的拓展。
一方面是放出消息要重启嘉禾的电影制作及投资,“计划未来每年制作3-4部中小型电影,公司同时也会参与投资有潜力的巨大电影投资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拓展影院,“希望两年增加200块银幕”。
看起来思路似乎很好,但老板的目的都是奔着卖公司去的,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底下的人又怎么可能一条心,糊弄糊弄不就过去了。
所以橙天嘉禾的发展规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就变得问题多多。
缺乏核心电影人才、影院扩张失策,让橙天嘉禾直接就从首家上市娱企跌落云端。
但俗话说“虎死架不倒”,更何况橙天嘉禾还没死,对于一些外行人来说,这家公司还是能唬住人的,是娱乐圈的大公司之一。
而到了现如今,橙天了十年时间让嘉禾这个影院品牌在内地立足,养“肥”的鸭子,也该卖了个好价钱。
实际上在星河集团来之前,橙天嘉禾就一直频繁传出变动。
年初的时候,嘉兴信业、慧影投资以及青中同创资产管理就拟以2亿元、1.5亿元及5000万元,入股认购橙天嘉禾影城(中国)扩大后合计13.79%的股权。
其中嘉兴信业是中信证券旗下合资基金,慧影投资则为微影时代旗下的投资实体,而微影时代的大股东之一是万达。
只是不到半年,橙天嘉禾就终止了与慧影投资及青中同创的认购协议。
如今星河集团过来看看是否有机会,若是谈不拢,那么后面估计还是和原时空一样,被南海控股以33.8亿的价格将其内地全部影城产业收入麾下。
这个数字,肯定是属于高溢价的,毕竟橙天嘉禾总市值也才18.9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6.76亿元),南海控股几乎是了两倍的价格买下处于亏损状态的橙天嘉禾院线业务。
不过南海控股旗下大地影院是国内第二大影院投资管理公司,其在全国拥有已开业影院350家,银幕数达1911块,覆盖164个城市。
若是将橙天嘉禾收入囊中,再加上其公司本身的影院和银幕,大地影院将在全国拥有426家影院、2442块银幕,不仅在影院数量上能甩开院线龙头万达院线,银幕数也逼近万达院线的2789块。
而且大地的院线布局主要以二、三、四线城市为主,嘉禾的市场布局则是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故而收购橙天嘉禾,对于大地的市场布局来讲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当然无论是万达还是大地,关于橙天嘉禾的这场收购,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信息其实都只一个,那就是现如今的情况下,影院公司兼并整合的大潮就要开启了。
而若是再更深一层,这实际上也是资本在影视文化娱乐圈的一场圈地和垄断运动。
这就好像好莱坞的六大公司一样,华夏的影视文化娱乐产业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市场扩张期的即将结束,自然而然就要进入下一阶段。
目前来看,这行业内的大玩家其实也就那么几家。
大地影院和万达占据影视产业下游的放映端,背靠房地产资本,以文化赋能地产,手头上资金充裕。
特别是大地影院母公司南海控股的老板于品海,曾是香江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大地影院的董事之一则是香江著名电影人、前德宝电影公司老板岑建勋,所以大地影院这边还带着些许港圈背景。
此外互联网新资本腾讯、阿里、百度御三家对于娱乐市场那是虎视眈眈,迫切需要流量以作为自家发展的养分,将触手蔓延至这个行业的各个角落。
再之后,就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老牌势力,如华影、魔影等国营影视企业,那是中流砥柱的压舱石。
至于说民营影视企业,除了星河集团一家独大,能依靠优秀的内容创作、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和超前且全面的发展与前面这些大资本分庭抗礼,扳扳手腕以外,其他像是华谊、橙天、光线、博纳等公司,几乎是已经都走上了下坡路,不得不选择卖身投靠前面的几家了。
地产资本、港圈、互联网、国企、星河集团,这就是现如今华夏影视文化产业中的新圈层。
他们早已完成了对过往华夏影视文化娱乐产业中什么京圈、西北圈、沪圈、港圈的瓦解,形成了资本体系下更为复杂的状态。
这就好比是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有竞争也有合作,是最混乱的时候,却也是最为繁荣的时候,只看谁最先被淘汰出局,谁又能笑到最后了。
嗯,当前率先被淘汰的一家已经出现了,橙天嘉禾现在不就躺在案板上,被万达、大地、星河以及其他公司所觊觎嘛。
而在经过这初期的来回拉扯后,星河集团这边最终还是给出了个大致的合作方案。
星河集团这边要求橙天嘉禾母公司承担其本身的那6亿港元债务,要使收购标的资产负债率从89%降至41%,这能释放2.1亿港元现金流。
此外估值锚定也以2016年3月微影时代入股时的29亿元估值为基准,不过可以溢价10%至31.9亿元。
当然,这些都是初步的意向,商业谈判嘛,自然不可能一次就谈妥,后续还会有反复的拉扯。
不过有星河集团的插手,大地影院再想像之前那样收购橙天嘉禾院线,只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至于说收购橙天嘉禾是否划算,这对于星河集团来说并不算是问题。
毕竟之前因为注重影视制作的关系,星河集团在院线方面并未大力涉足,主要还是依赖于华影集团和万达影业。
如今若是能收购橙天嘉禾的院线,那么他们家在长三角、珠三角所拥有的52家核心商圈影院,就可以为星河集团的产业链布局提供一份助力,使之更为完善,不至于被院线所掣肘。
而且橙天嘉禾的经营不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投资主控的影视作品水平不行,票房成绩稀烂,这点与万达和大地形成鲜明对比。
可星河集团不缺好的电影作品啊,自己投资的电影作品在院线中上映,这能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好的作品也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当然,光是有好作品只是一个方面,王皓这边对于集团公司的院线发展战略有着十分清晰的规划,如今就只看橙天嘉禾那边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了?
反正饵料已经洒下,刚刚在谈判拉扯的过程中,王皓也做出了承诺。
只要橙天嘉禾将院线业务卖给星河集团,星河集团也将会帮助橙天嘉禾娱乐完成从重资产到轻资产的转型。
也就是未来星河集团这边5部影视项目,都可以留出一定的投资份额带着橙天嘉禾一起。
而在和橙天嘉禾这边确定收购意向后,王皓又去了一趟朝阳区朝外大街甲6号万通中心d座19层的星美传媒集团。
和橙天嘉禾一样,王皓找上这家,也是看上了他们家的院线产业。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大型传媒公司,星美传媒巅峰时期,同样是华夏影视娱乐产业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它旗下拥有30余家公司,在国内拥有影视制作、院线发行、影院投资、广告制作、影院后端产品开发、影视基地、艺人模特经纪等电影娱乐全产业链,曾经和华谊、橙天、星河也是不相上下。
特别是院线方面,如果说橙天是靠收购嘉禾,借助港圈知名品牌打市场,那么星美主要靠的就是官方力量。
2002年,星美就与华影集团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线,曾连续三年蝉联中国电影院线票房第一,在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影院投资方面,星美也在中国投资建设了第一家现代化五星级多厅影院—上海星美正大国际影城。
星美的五星级电影院分布bj、上海、天津、成都、昆明等中心城市,从影院质量和数量上名列前茅,走的都是高端路线,算是与橙天嘉禾形成了错位竞争。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新的时代总有些人和企业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节奏了。
随着10年往后华夏影视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2013年星美院线就从原本只有83家影城,变成了2015年的130家,然后是现如今2016年的217家。
可以说这些年星美院线采取的策略是迅速扩张,在一、二线城市院线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星美跑马圈地,迅速向三、四线下沉。
甚至于星美还表示,到2017年底,他们目标是达到365家影院,2290块屏幕。
可是与星美的膨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电影票房的增速随着上面对于票补的限制,已经是开始放缓了。
嗯~~这方面星河集团的票房成绩不能作为参考依据,毕竟他们和其他影视公司不一样。
反正若是去掉星河集团上映的电影,前不久的暑期档和国庆档,实际上票房成绩并不理想。
甚至于不久之前华影集团那边的老大喇培康还特意问过王皓了,说是让他们公司多挑挑担子,电影最好能多拍点,上映得也勤快点,最好是能填满每年的几个重要档期。
同样的话,万达那边实际上也曾和星河集团这边沟通过。
现如今,在好莱坞特效大片对于国内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本土电影陷入创作困境的情况下,市场还真就紧着星河影业救场了。
这种情况下,激增的影院数量加上已经有几年没能投资到好电影,让星美娱乐的营运出现了巨大的压力。
2016年,星美控股实现营收37.89亿港元,同比增长13.1%,而年内亏损达2.67亿港元,成为8家上市影院中唯一亏损的企业。
其中,收购与新建电影院导致开支飞速增长,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房租逐年增长,以至于电影院运营成本大幅提高。
再加上其整体收入还是过度依赖票房分成,迭加影视市场的增速放缓问题,又导致他们家院线2016年票房收入同比下滑18%。
截至今年下半年,星美控股的现金及银行存款约为2.07亿港元,但流动负债净额已经达到了19.82亿港元。
可以说星美娱乐的资金链紧张问题正在逐渐凸显,这点从数据上来看,和橙天嘉禾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实际上就两点,一是两家院线企业在内容上没有良好的造血能力,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参与的投资,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盈利模式单一,只能依赖院线票房分成。
二是他们不像万达和大地院线有着自己的商业地产,能够降低院线最重要的房租成本,这点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