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05,我们的科幻电影宇宙 - 第517章 “天网”行动
第517章 “天网”行动
“就拿咱们之前研发的那款闪电发生器来说,其核心部件高能电池,再加上转换器、激发装置,一台造价最低也得三十多万。
如今要一千台,这资金数额,都足够装备一支苏30中队了。”
“晨光”计划的会议室里,林云的这番话瞬间让整个房间陷入了死寂。
一台三十万,一千台,那可是整整三亿啊。
在九十年代,对于他们这个小小的项目组而言,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简直如同横亘在面前的巍峨大山,让人望而生畏,根本看不到一丝撼动它的可能。
“可一旦成功,一支苏30中队与之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将是全新的物理学重大发现,甚至极有可能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微观物理领域!”
丁仪的情绪激动,双颊泛红,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试图劝说林云,让她也有些为难。
好在陈昂适时地插话,帮她分担压力。
“项目肯定是要继续推进的,咱们耗费了这么多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精力,如今好不容易取得阶段性成果,怎能轻言放弃?但眼下关键的症结还是资金问题,这点我们也无法解决,还是只能相信林长官。”
林云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丁仪、陈昂,还有其他项目组成员,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对项目的期待与执着。
“这个资金数额已经远超我的职权范围,当然我也会将这一成果向上级领导汇报,但领导是否会批准如此巨额的资金,我实在无法保证。”
她微微顿了顿,内心挣扎了一下,还是决定给同伴们打一剂“预防针”。
“或许咱们这个项目能够得以延续,不会被撤裁,但资金方面的支持,恐怕很难达到 3亿之多。”
丁仪听闻,脸上闪过一丝气恼,忍不住低声抱怨道:“这不等于没说嘛,没钱,这项目还怎么开展?”
“主要是目前咱们还仅仅停留在猜测阶段,既没有更详实、具体的理论支撑,也缺乏对理论的有效验证,就这么空口无凭地去找领导,他们又怎会轻易认可?”
林云耐心地解释着,试图安抚丁仪的情绪,她比任何人都渴望项目能够成功,正因如此,作为项目的掌舵者,她才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毕竟拿巨额资金打水漂已经够严重了,若是因此导致项目被叫停、裁撤,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就在这时,团队中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却是突然举起手,“林姐,咱们当初的雷电武器样品不是还在吗?那些能不能当作实验设备用啊?”
“那个确实还在,”林云微微点头,却也有些无奈,“可也仅有两台,根本不足以建立大面积的闪电阵列。”
“为什么非得建立大面积的闪电阵列呢?”另一名研究员也积极发言,给出自己的建议:“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不就好了吗?”
林云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陈昂却猛地一拍手,脸上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我懂你的意思了!”他帮那研究员向林云解释,“咱们从岛上回来的时候,看到渔民捕鱼了吧?人家捕鱼可没在海里每一处都布上网。”
林云也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反应极快,眼中立刻闪过一丝恍然大悟。
“你是说……让闪电移动起来?有道理,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她紧接着又抛出新的疑问,丁仪这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紧不慢地说道:
“可以把雷电武器放电打击的目标,从地面转移到另一架直升机上,如此就能形成一条横在空中的放电电弧。
要是两架直升机以相同速度匀速飞行,便能带着这条电弧扫描大面积空间,其效果与闪电阵列应该是一样的。”
“就好比拖在天空中的一张大网。”陈昂补充道。
林云顿时激动起来,声音都不自觉提高了几分:“那这样一来,只需要一台闪电激发装置就够了!”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计划,还有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丁仪适时地提醒道,脸上的表情依旧严肃。
林云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在场众人中,她对作为武器的闪电激发装置最为熟悉。
“雷电对于飞机来说确实是很危险,但不管怎样,‘晨光’计划总归是看到了一丝希望,不是吗?”陈昂目光坚定,给大家打气。
伴随着基础方案的确定,接下来他们马不停蹄地展开了数次尝试。
起初,他们把闪电发生器安装到汽车上,满心期待着汽车能拉着电弧在平原地带行驶,这样电弧便能扫描大面积空间,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大地是导体,产生的感应效应使得电弧根本拉不了太长,计划宣告失败。
紧接着,他们又把目光投向固定翼飞机,毕竟固定翼飞机在失事后的跳伞相对直升机而言无疑要容易一些,更具安全性。
但经过一番尝试,还是不行,因为固定翼飞机速度太快,强大的气流会瞬间把电弧吹灭。
兜兜转转,最终他们无奈还是采用了直升机拉“电网”的方案。
为了确保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他们又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比如研究一套设备的紧急断电装置,又或是在正式试验前,安排飞行员反复练习在直升机异常飞行状态下的跳伞操作。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主角团队转场至戈壁荒漠之中,准备在那里开展捕捉球状闪电的“天网”行动。
负责配合他们的,是军方一名姓许的大校。
当听闻众人的计划后,他不禁感慨道:“你们这简直就是在进行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啊。”
林云神色庄重地点头应和,身旁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直升机驾驶员以及设备操作者,个个脸上都写满了坚毅。
“没错,只是从当前形势来看,全军已处于二级战备状态,咱们这种小型局部‘战争’,与之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许大校默认了林云的说法。
身处部队,许大校自然比普通老百姓更清楚局势的严峻性,在这危急关头,也正是军人挺身而出、勇于冒险的时候。
也正因如此,“晨光”项目的“天网”计划,多多少少还是获得了上级的一些支持,两架国产武直-9直升机就这样被安装上闪电激发和接收装置,稳稳地停在他们面前。
首次试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地面几乎一丝风都没有,整个世界仿佛都在为这场试验营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项目组的所有人员,包括林云、陈昂和丁仪,都齐聚现场,浩浩荡荡有二十多人。
在离直升机起飞点不远处,一辆救护车静静停着,时刻待命,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负责驾驶直升机的两名飞行员战士,身着供电局用来带电作业的黄色连体屏蔽服,这种特殊的服装,或许能为他们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林云走上前去,神色严肃地向他们交代试验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很快,一切准备妥当,随着一声令下,直升机的螺旋桨飞速旋转起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强烈的狂风扑面而来,吹得陈昂等人几乎站立不稳,他们不得不抬手遮住脸,过了好一会儿,风力稍减,他们才缓缓拿开手,目光紧紧盯着直升机。
只见直升机笔直上升,很快便到达 5000米的预定高度,随后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两机距离,慢慢拉近,启动闪电发生器。
刹那间,一道明亮的电弧在两架直升机之间骤然出现,伴随着清脆的劈啪声,那声音仿佛一道利箭,穿透空气,隐隐传至地面。
紧接着两架直升机又开始慢慢拉开距离,电弧也随之被拉长,逐渐变成一条细细的蓝色直线,随着距离不断增大,电弧的波动越来越明显,仿佛一条灵动却又危险的蓝色丝带,在天空中摇曳。
陈昂等人在地面上,高举着望远镜,仰头全神贯注地看着天上两架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尤其是在直升机拉大距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禁为飞行员捏了一把汗。
他们深知这个过程的危险性,必须时刻密切观察电弧的稳定状态,随时准备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直升机悬停。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电弧中途熄灭,两架直升机必须以最快速度相互脱离,同时迅速关闭闪电发生器,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重新点燃电弧。
因为在长距离上启动机器,闪电极有可能击中机身,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所幸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通过望远镜,陈昂他们清晰地看到,两架直升机已经达到了极限放电距离,开始带着那条近百米长、不断跃动的电弧缓缓向前顺风飞行。
它们飞行的速度并不快,以防电弧被高空中的风吹熄灭,那他们只能重新再来一次。
正午的时分,戈壁滩上烈日高悬,直升机的机体在高空中只有两个黑点,而电弧的光度明显不如阳光,即便是用望远镜死死盯着,也宛如一条若隐若现的蓝色丝线。
直升机就这样一次次点燃电弧,顺风飞行一段距离,然后熄灭电弧,再折返回来,重复着上述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陈昂他们的实验进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由于《球闪》剧组是在敦煌取景,电影院中的观众有幸透过大银幕,看到两架军绿色直升机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悠然飞过祖国西北那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壮美大地。
碧绿如翡翠般的察尔汗盐湖,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空与周边连绵的山脉,宛如梦幻仙境;黑独山仿若来自外星球的神秘领地,其独特的地貌最像月球表面,冷峻而孤寂,散发着一种荒芜原始的气息;鲜艳多彩的七彩丹霞,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肆意挥洒而成的巨型画卷,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神奇……
祖国西北的绝美风景,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这美景与电影中陈昂他们肩负的使命感相互交融,让人们深深领悟到,这片厚重而略显贫瘠的西北土地,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华夏军人,或许才是华夏大地最为重要、最为坚实的根基。
然而,尽管执行任务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陈昂他们却始终一无所获,连球状闪电的一丝踪迹都未曾觅得。
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次意外。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试验时段,拉长的蓝色电弧却突然像是顽皮的孩子,伸手摸了一下细长的机尾。
这不过是很平常且短暂的一件小事,可危险往往就潜藏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
就在电弧熄灭的瞬间,直升机机尾的小螺旋桨处猛然迸发出一团耀眼的火光,紧接着缕缕白烟升腾而起。
随后直升机的机体开始不受控制地疯狂旋转,转速越来越快,机身如同风中残烛,渐渐失去升力,开始剧烈摇晃着向地面坠落。
所幸直升机的大部分机体功能并未完全丧失,坠落的速度相对不算太快。
地面上的众人,包括陈昂、林云以及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当时都紧张地屏住了呼吸,眼睛死死地盯着那架摇摇欲坠的直升机,许大校也迅速下达了跳伞指令,可让人意外的是,飞行员并未立刻执行。
事后,心有余悸的陈昂忍不住问林云:“当时明明已经那么危险了,许大校也下达了跳伞指令,飞行员为什么不跳呢?”
林云的声音依旧平静,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飞行员有很大可能救下那架直升机。”
“即便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陈昂满脸惊讶,追问道。
“即便是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林云斩钉截铁地重复道。
或许是察觉到自己的回答有些过于冷酷,她又耐心解释了几句:“军队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与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这就是华夏军人,我们固然害怕牺牲,但更惧怕牺牲得毫无价值。”
此时的陈昂,还不能深刻明白对方这句话份量究竟是有多重,但实验既然没成功,那肯定要继续。
不过安全终究是个大问题,这次的意外也给他们提了个醒。
好在陈昂很快就想起他的硕士导师张彬曾研发过一种用在高压线上的防雷涂料。
他赶忙联系导师,在电话中详细说明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而电话那头身患癌症的张教授竟然毫不犹豫地将涂料的详细数据告知了陈昂,并表示愿意前来支援他们。
有了这些涂料,有了华夏军人的舍生忘死,有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之后的日子里“天网”试验再也没发生意外。
而他们的项目,也终于是如同其名字一样,迎来了第一缕曙光。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