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 第338章 对孔雀国之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37章 对孔雀国之策
    对始皇的问题,李念笑道:“便是其能成事又如何?那耆那教比佛教也好不了多少,若其得势,也不过是另一孔雀国佛教。”
    话中的用词和语气虽是在推测,但始皇听后,明白这应当就是孔雀国歷史上后来真发生的事。
    如今的孔雀国国王名叫“三钵罗底”,是阿育王之孙、鳩那罗之子,他在成为孔雀国国王后,在全国兴建了数万座耆那教寺庙,佛教的兴盛虽被其给压了下去,但迎来了耆那教,实质並未有多少改变。
    三钵罗底修建数万座耆那教寺庙,其祖阿育王在推广佛教时,修建的寺庙肯定也不少,从此中也可见这些孔雀国国王铺张浪费到了何等程度,其治下之民又何等能忍。
    甘煜点头道:“公子所言不错,以我等观之,如今那孔雀国国王並非雄才大略之辈,纵使其真有用耆那教之念,只怕结果不会达成其所愿,反会令耆那教成为孔雀国另一佛教。”
    可能人孔雀国国王压根儿就没想这么多权谋,只是单纯跟其祖上月护王一样信耆那教罢了。
    哪有啥阴谋论啊,人家就是信耆那教,想让耆那教发展壮大,根本没考虑过以此打压佛教,打压高种姓贵族。
    始皇又问:“如今孔雀国形势如何?可会对我大秦有所威胁?”
    甘煜道:“孔雀国在阿育王时代得以兴盛,如今已不復从前,以我等在耽摩栗底所见,其国內军备鬆弛,人心涣散,且由於久处和平,加之佛教、耆那教等教派宣扬,种姓之制深入人心,民眾脾性太过温顺平和,全无居安思危之念……”
    “孔雀国地虽大,民虽眾,却如一栋外表好看、內中早已腐朽的房屋,也就他们未遇外敌,还能凭外表嚇唬他人,若遇一强敌,只需轻轻一推,便会迅速溃灭。”
    其实三哥外强中乾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到唐朝时都是如此,明明偌大个国家,却被王玄策狠狠暴捶了一顿,中天竺连国都给王玄策灭了,国王、王后、王子被俘虏了一大批,王玄策所带之兵还不是大唐军队,而是从吐蕃和泥婆罗召来的兵。
    甘煜道:“孔雀国国內如今亦不太平,阿育王早年曾率军征伐各地,使孔雀国疆域扩大,阿育王在时,这些地方自然顺服,可在阿育王死后,已有地方生不臣之心,妄图独立称制。”
    “而如今的孔雀国国王既无阿育王之能,亦无阿育王之威,只能看著这些地方作乱,不听其令。”
    始皇帝笑著评价道:“那阿育王推广佛教,应是想到了在他死后,其后辈子孙无法镇住其所征服之处,想以佛教之说將民眾化为温顺无害的豕犬,以使其子孙王位稳固。”
    眾臣也觉得这才是阿育王推广佛教的真正目的,否则像阿育王这种率军征战半生的王,突然因一场战爭就悔悟,未免也太儿戏了。
    阿育王必定是想借用佛教来达成他的目的,让民眾在佛教影响下,都变成安分守己的绵羊,那他和他的后辈子孙才能王位稳固,世世代代统治下去。
    “然阿育王未料到这般作为反受其害,其用佛教之说虽让民眾变得温顺平和,却也让民眾失了尚武进取之心、居安思危之念。”
    “如此之民,虽便於其等子孙治理,却也再难肩起保家卫国之责,如遇外患,只怕一触即溃,国將速亡!”
    指望一群被磨掉了锐气和血性的民眾拿起武器,去和强大的外敌对抗?只怕上战场被击败个几次,便会举国投降。
    从某方面说,阿育王的目的达到了,可惜效果太好,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型绵羊养殖区。
    当然,孔雀国民眾没血性,温顺如绵羊,阿育王只能算是推手,让这种情况变得更严重,真正的根源还在於种姓制度。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种姓制度是外来的雅利安人为压制当地民,保障自身地位而设,低种姓越是没血性、越是温顺,这套制度运行也就越流畅、越长久。
    而种姓制度至今已运行了上千年,意味著低种姓已被压制了上千年,时间已久,加上当地民本身也奇葩,自然而然被磨去了反抗意识和尚武血性。
    种姓制度影响的不只是当地民,外来的雅利安人也受了这套制度影响,种姓制度给了他们长久安逸舒適的环境,久而久之,他们的血性和爭斗之心同样被平和下来。
    於是乎,便有了孔雀国的种种奇怪现象:明明是低种姓出身,却甘心维护种姓制度;明明是高种姓贵族,却信奉佛教、耆那教,允许其等存在。
    看似矛盾,实则有其原因,就像某脚盆人,时而谦卑有礼,礼貌得不像个正常人,时而又囂狂无比,行事凶残得比禽兽不如。
    听了甘煜话后,始皇帝和眾臣感到这孔雀国从上到下透露著一股行將就木的气息,到处都是弱点漏洞。
    始皇帝又问道:“以你观之,这孔雀国何时將亡?”
    对这个问题,甘煜思索了一阵,方才回道:“回陛下,以臣观之,这孔雀国若无外敌,当还能支撑二三十年,倘若遭遇外敌,其在数年之內便会亡灭。外敌越强,其灭亡越速,以大秦兵锋之锐,只需数万军便能使其亡灭!”
    关於孔雀国何时將亡的这个推断没啥大问题,孔雀国运道好,晚期时一直没能遭遇强大的外敌,使其在阿育王离世后,又苟了好几十年,直到被权臣布舍耶密多罗.巽伽弒君篡位。
    只是关於大秦要用多少军能灭亡孔雀国的推测有些问题,数万实在是多了,李念认为一万大秦精锐足以灭了孔雀国。
    大唐王玄策灭中天竺时,率领的吐蕃兵和泥婆罗兵还不足万人,借来的不足万人之军便能灭掉中天竺,以大秦一万精锐攻打这时的孔雀国,属实是给孔雀国面子。
    甘煜退下后,殿內眾臣便討论起来,李斯道:“此国富庶,合该为我大秦所有!”
    没人反驳李斯这句话,都认为大秦要將这地方给夺下来,相比什么脚盆列岛的银山,迎洲、合洲的矿藏,这阳洲孔雀国更加重要。
    因为银子和矿藏没法直接用来吃穿,可孔雀国土地肥沃、物產丰富,却是实打实能给百姓提供吃穿的。
    而孔雀国要不是物產够丰富,民眾能获得保障基本生存需要的吃喝,孔雀国上下也整不出那种种奇葩的活。
    想想给佛教修几万座寺庙,再给耆那教修几万座寺庙,还要养王公贵族、大量僧侣,要不是物產颇丰,能够消耗得起?
    这让始皇帝和眾臣对孔雀国的土地都生出了极大的兴趣,这地方就该归大秦所有,成为大秦的生產基地,来供养大秦。
    三哥之所以在后世被称为带英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其能给带英供应海量物资便是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二战结束,鹰酱和毛熊联手瓦解殖民体系,三哥脱离带英独立,导致带英物资缺乏,差点连黄油都吃不上,还闹出了一个在非洲种生的带英大善人笑话。
    只是……
    王綰道:“孔雀国虽好,可其离大秦甚远,大秦之军如何好至?纵使大军能够过去,將孔雀国征服,又如何治理,將其国產出送回我大秦?”
    王綰不反对出兵去孔雀国,因为如果能拿下孔雀国,將之化为大秦的生產基地,对大秦的提升太大了,饶是他也忍不住心动。
    听了王綰的问题后,始皇帝朝李念看了一眼,李念当即领会始皇之意,出声回道:“首相所问有理,这些问题若不能解决,孔雀国之地再好,於我大秦也无用……还请陛下差人將世界地图送到殿內!”
    隨李念的话,很快,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被抬进了大殿,这是始皇帝差人所制。
    李念起身走到地图前,接过侍卫递来的一根小木棍,指著地图讲说起来:“从地图上看,孔雀国与我大秦似乎不远,只需从陆上往西南而行便可到达。”
    始皇和眾臣都看著地图,听李念讲说,他们想起李念曾和他们说过的东西,两国看似不远,实则有一处极高山脉相阻。
    “然而事实上,此地山川极高,路甚为难行,若要从此过,倒也不是不能,只是所需代价很高,往来所得收穫可能不及付出,且效率不高!”
    直接翻越喜马拉雅山山脉过去,一次能组织多少人、带多少物资,收穫和成本相比有多少,一年能组织多少次?
    李念觉得走这条路,收穫可能远不如付出,他將木棍又向另一边指去:“直接翻越那片高山不可取,那么如果还想从陆上过去,则要选择绕路。一条路是从这边,径百越之地过去,即是姚直、甘煜等出使所行之路。”
    “此路的问题,陛下和诸位也知晓,虽无须翻越世界最高之地,可一样山川难走,密林难行,且还需途经百越部族,同样不容易。”
    李念又將木棍在地图上换了个地方,点出一条路线,“还有一条绕路的选择是从西域绕过去,从这绕至孔雀国。”
    “此路依旧难走,西域诸国並不为我大秦辖属,倘若派兵从其国借道,其等定难同意,且西域有沙漠戈壁,不比翻越高山、穿行密林容易。”
    听了李念之言,眾臣已明白其意,从陆上去往孔雀国,走都能走得通,只是比较难走,成本较高。
    所以,依这位之意,是要从海上去往孔雀国?
    眾臣看向地图,看著大秦的海岸,再看了看孔雀国的位置,寻思琢磨要从大秦的何处出发,从海路抵达孔雀国。
    从地图上看,从海上过去也不容易,绕的路比从陆上更远。
    李念笑道:“大秦要想向孔雀国出动大军,並將之纳入治理,最好是从海上过去。海上的路途看似比陆上更远更绕,但实则海路有一比陆上更大的优势,即海路的运力比陆上更高。”
    “一艘舰船一次所能运回的物资远胜过人挑马扛,且海路只要掌握准確的航线,较陆路更为顺畅,陆路需翻山越岭、经过密林,海上却不需要。往返一趟未必会比陆路慢,甚至会更快!”
    “我大秦之军可从海路去往孔雀国,从孔雀国所得物资,也可自海路运回。但具体从何路线过去,还得再议,也还得准备!”
    大秦不可能现在就发兵去往孔雀国,还得做许多准备,技术准备、人员准备、情报准备、物资准备等等。
    李念也没想过立刻就把孔雀国给吞了,但可以有一个向这方面发展的规划,让眾臣向这个方向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无远虑,不得长久。
    回答了怎么去的问题,李念又道:“只要我大秦之军能够过去,以孔雀国的实力根本不能与我大秦对抗,將之徵服攻占,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在这点上,眾臣都持同样的態度,相信大秦军队只要过去,孔雀国绝无可能抵挡。
    “现今孔雀国高种姓,实则不是当地的原住民,而是一群被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入侵者,其等征服了原住民,並带来了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能征服原住民,我大秦又为何不能征服其等?”
    “这种姓制度虽不是好东西,但长久扎根於孔雀国人心中,早为孔雀国民眾接受,甚至甘心主动维护,大秦若有朝一日治理孔雀国,不可贸然对此进行改变!”
    贸然进行改变,不一定会让孔雀国的低种姓感激,反倒可能会激起仇恨反抗。
    毕竟人家当奴隶当得挺开心的,你竟想剥夺他们当牲畜当奴隶的权利?
    那可不得成仇人!
    这种情况,当然是满足他们的心愿,继续將他们当牲畜使唤。
    李念道:“种姓制度虽多有弊端,然对大秦治理孔雀国却有好处,孔雀国民眾已习惯种姓制度,在其影响下变得驯服温顺。”
    “因而,只要我大秦之军將孔雀国击败征服,再向其等宣称我大秦子民皆为高种姓,当能趁势为其等所接受!”
    不说別的时代,但在大唐时,唐人在天竺百分之百是高种姓,就算是“正雅利安旗”的婆罗门老爷见到大唐子民,也得发憷,不敢摆谱。
    可惜,大唐从未將天竺视作过对手,因此连王玄策灭中天竺之功也不被重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