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秦设计师 - 第337章 此教的危害
第336章 此教的危害
在李斯等人注视下,甘煜摇头道:“不需要,孔雀国的僧侣免服徭役,也无须缴纳税赋。而佛教因那阿育王兴盛以来,在孔雀国到处建佛寺佛塔,据说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便建了八万四千多座。”
这数目听得王綰、李斯等人咋舌,就算那佛舍利塔建造不难,可在这等数量下,所浪费的人力物力也海了去了,何况这还只是佛舍利塔,未曾提及別的建筑。
如果全部算下来,这孔雀国在佛教上浪费的资源只怕更惊人。
耗费如此多资源给既不服徭役,也不用缴纳税赋的佛教,孔雀国的人是咋想的,將这些资源拿去耕种生產,增强自家国力,不好?
但孔雀国將资源浪费在这些上,对大秦是好事,希望孔雀国能继续进行这种操作,才不会对大秦构成威胁。
王翦这时问道:“孔雀国內可是人人能吃饱饭,穿暖衣?”
甘煜摇头:“如何可能?孔雀国內也有人吃不饱,穿不暖!”
得到甘煜的回答后,王翦一挑眉:“如此看来,这佛教虚偽!”
给出这个评价后,王翦隨即便解释他作出这评价的原因:“那佛教讲行善积德,说眾生平等,可其国內还有人不能吃饱穿暖,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那佛舍利塔。”
“若將这些人力物力用於耕种,必能让许多本食不果腹之人有饭可食,让无衣可穿之人有衣可穿,可其等对国內吃不饱穿不暖者视而不见,反去修那啥塔,也有脸皮说『行善积德』,此不虚偽?”
从王翦所言的这点看,孔雀国佛教的確虚偽,王翦向始皇帝道:“陛下,如此虚偽之教,不可使其在大秦传播!”
始皇点了点头,这孔雀国佛教就算有利於对內统治,但弊端缺陷委实有点多。
王綰问道:“那佛教在孔雀国如此作为,难道便未引起孔雀国之民怨恨?”
孔雀国佛教在孔雀国整的这种操作,孔雀国的民眾但凡正常一点,肯定会对孔雀国佛教心生怨恨牴触:我们还吃不饱穿不暖,你们这帮王八蛋竟然还乱用资源去修那啥舍利塔?
听到王綰的问题,甘煜神色古怪起来,摇头道:“没有!”
听闻这个回答,王綰、李斯等人怔了下,竟然没有怨恨牴触,这孔雀国的民眾都是些啥人?
甘煜解释道:“孔雀国有一非常……奇特的制度,名为『种姓制度』,在这种姓制度之下……”
隨甘煜解释,殿內眾人回忆起来,李念曾给他们讲过这东西,是一挺离谱的制度。
只是当时当趣闻听个乐,现在听从孔雀国回来的甘煜亲身讲说,才明白这种姓制度的离谱程度比李念给他们讲时更离谱。
但最离谱的还是孔雀国的那些民眾,其等竟能忍受这种制度,甚至甘心服从维护!
孔雀国的那些民眾都是些什么人?真的是正常人?
听完甘煜讲说种姓制度后,王翦摇头道:“此更可见佛教虚偽,其等称眾生平等,却连这种姓制度都未曾破去,谈何平等?”
李斯评价道:“无怪佛教能在孔雀国兴盛,有此等之民,自有此等之教!”
尉繚正色道:“我大秦万不可用此制度!”
虽说大秦也不平等,人也分三六九,但也没像孔雀国的种姓制度那样离谱。
而且,在大秦搞这东西也是行不通的,大秦民眾可是正常人,倘若敢去搞,那过不了多久,某地就会有狐狸口吐人言,从河里冒出一尊独眼石人,天降带有讖语的陨石……
大秦的民眾可不会像孔雀国民眾一样忍受下来,还主动维护,到时天下必定大乱。
甘煜接著道:“除种姓制度让孔雀国民眾十分能忍外,其等未对佛教有怨言牴触,还有一重要原因,孔雀国的物產的確丰富。”
“我等曾在耽摩栗底参观,当地之民耕种手段远不及我大秦,勤劳程度同样大为不如,然其土地肥沃、环境適宜、气候合適,无须精耕细作,便有好收成。”
“其山林河泽也物產甚多,到飢饿时只需往山中一钻,便能找得野菜野果。”
眾人听懂了甘煜之意,孔雀国物產丰富,获得食物相对容易,所以民眾的忍耐度很高,王给僧侣们修寺庙修佛塔,那就修唄,反正也饿不死他们。
仔细想想还真是,在许多时代,底层民眾追求不高,只要基本生存需求能得到满足,哪怕失去某些东西,也能忍受。
但这孔雀国真是个好地方,若有机会,大秦一定要拿下来!
王綰、李斯等人在心中暗暗想到,如果甘煜带回的消息为真,那拿下这地方还真不难,治理起来应该也不难,此地的民眾连那种姓制度都能忍,头上多个大秦爸爸,想必一样能忍。
甘煜继续讲说他认为佛教不可在大秦传播的理由,道:“其三、在佛教教义中,一旦入教,便算作『出家』。所谓『出家』不是『离开家』,而是断绝尘缘,也即在凡俗之中的关係,像与父母的关係、与妻子的关係、与兄弟姐妹的关係。”
“出家之后,便不再是父母之子,姐妹之兄,儿女之父,只有一个身份,佛教弟子。像那佛陀,曾是某国一王子,曾有父母妻儿,但其出家之后,便不再是王子,也不再是其妻之父,其子之父。”
这番话让王綰、李斯等人眉头直皱,这佛教的教义太违背他们的观念:入了你这个教,还要连亲人都给丟了?
甘煜又道:“入佛教后,只能皈依信奉佛陀,连祖先也不得祭拜!”
王翦当即冷笑道:“怎么著,倘若老夫后辈子孙入了那佛教,连老夫这个祖宗也要丟了,不再认了,只能认他那个狗屁的佛陀?”
华夏民眾既敬仰祖先,也重视爱护后辈子孙,这是华夏文明能繁衍生息不灭的巨大优点,一代一代的先祖篳路蓝缕,为后辈子孙开闢道路,才得以有今日。
他们也传承了这种文化,走著和昔日祖先们一样的路,纪念先祖们的功绩,为后辈子孙开闢道路。
可这佛教却要让他们將祖先给丟了,这是要断绝这种文明传承,那他们死后怎么去面见祖先们,后世的子孙又如何看他们?
不,要真依了这佛教,他们还有个屁的后世子孙,也就享受不到后世子孙给他们的祭祀纪念。
要是世人都按这佛教之法去做,搞这齣家断亲,那整个世界將不该有新的人诞生,人早晚要全部灭绝。
这哪是一引人向善之教,分明是一邪教!
始皇帝、王綰等也看出了这些,要真按这佛教教义,会对家庭关係、人口繁衍等问题產生影响,家庭不再和睦,人口会减少,而家庭、人口又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这些!
因为不会所有人都信奉佛教,也不会所有人都严格按佛教教义行事,就像做到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墨家学说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使世界大同美好,但从没做到过一样。
始皇、王綰等人同样明白这点,但就算做不到,佛教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却是肯定的啊,这对始皇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对王翦的问题,甘煜道:“回老將军,正是如此!若入了佛教,便要斩断与凡俗的联繫,自然不可再祭拜祖先。”
王翦冷笑道:“凡俗?说的好像他们佛教就不是凡俗中人,都成仙了,不用吃喝拉撒了?既然个个都非凡俗,是神仙,那他们还乞食、让人捐供作甚?虚偽,虚偽透顶!”
王翦摇著头,看向王賁:“老夫管不著其他人,但我王氏子孙,绝不允许有人入那佛教,倘若有子孙要入那夷教,其他人共击之,回去后,將此条载入我王氏祖训!”
老爹发话,王賁当即恭声称是,始皇帝也凑了个热闹,道:“朕为老將军再补上一条,若王氏子孙有人入那夷教,其他王氏子孙將之击毙,不算违反律法。”
这等於从律法层面给王翦的祖训作了背书,这么做其实不是好事,但李念在脑中想了想,並未发言反对,他也不希望佛教在这世界的华夏落地生根。
过往已无从改变,但这世界的大秦还是一张白纸,他不希望被染上某些乌七八糟的顏色,能够防范,还是要儘量防范。
光甘煜说的这三点,已经引起了殿內眾人对佛教的厌恶,这东西绝对不能在大秦传播,否则是在给子孙遗毒。
在歷史上,哪怕是夜梦金人,遣使天竺,求取佛法的汉明帝刘庄,也看出佛教的危害,颁布了“禁佛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严格限制佛教发展。
可惜汉明帝做的还是不够,他没想到等到魏晋南北朝时,还是给佛教找到机会,在华夏兴盛起来。
王綰看著王翦,道:“此已非老將军一家之事,而是事关整个大秦,甚至关乎大秦后世子孙,当更为慎重。”
说完这句,王綰又看向甘煜,问道:“那佛教在孔雀国势大,为第一大教,其便无有危机?”
甘煜道:“回首相,那些僧侣之所以想到我大秦传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者,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得以兴盛,也在此时传於各方,其等有向他国他地传教之念。”
“二者,佛教之所以兴盛,是得阿育王大力推广,然阿育王已死十年,现今孔雀国国王是阿育王之孙,其並不信佛教,而信耆那教。”
“这让摩叶等佛教僧侣感到危机,遂从耽摩栗底过来,想在我大秦传教。”
尉繚挑眉道:“原是將大秦当作了其等退路,只要在大秦传教成功,纵使其等在孔雀国內失败,为那耆那教夺去第一大教之位,也有路可退,不至覆灭。“
“且还可借大秦休养生息,一旦孔雀国內再生变故,那耆那教势危,还可重归孔雀国。这些僧侣打的倒是好主意,可其等便这般自信能在大秦传教成功?”
始皇倒是好奇道:“那耆那教又是何教?”
甘煜道:“回陛下,那耆那教也是孔雀国一大宗教,信者虽无佛教那般之多,却也不少。据我等所知,其出现早於佛教,佛教教义借鑑了其许多,因而在某些方面甚为相似。”
“如耆那教也相信因果轮迴,世间有业报,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主张行善积德、不用暴力、不杀生,提倡禁慾和苦行,其教认为耕种是杀生、屠宰是杀生、狩猎是杀生……皆当禁绝!”
怎么感觉这是个比孔雀国佛教还离谱的宗教?
李斯问道:“其等也乞食、受他人捐供?”
甘煜点头道:“是!由於对杀生要求极严,所以耆那教徒多为商贾。耆那教极为歧视女子,不允许女子入教,进入其寺庙,其教中有教眾崇尚『天衣』,也称『空衣』,即不穿衣服,裸露身躯!”
“耆那教还崇尚绝食,那孔雀国月护王便是耆那教教眾,按耆那教习俗绝食而死。”
听得始皇等人面色古怪,这个开创了孔雀国的月护王最终死因是自己把自己给饿死了?
不仅是孔雀国的民眾不正常,连他们的王也不太正常,大秦日后要是治理这地方,不会被传染吧?
始皇又问:“那月护王为何信这耆那教?”
甘煜道:“回陛下,可能与月护王出身有关。虽在孔雀国传言中,月护王是出身高贵的剎帝利,但我等认为此传言为假,月护王本来出身的种姓定不算高,当是一名首陀罗!”
听到这,始皇已经懂了,因为出身的种姓並不高,所以月护王和原来的高种姓不是一路人,其信耆那教是为了用耆那教去对抗原本的那些高种姓。
始皇道:“现今的孔雀国国王信奉耆那教,不过是隨他祖上月护王罢了,他人也无可指摘。”
“然其信耆那教,当与那月护王一样,存有用耆那教之念,以耆那教既可对抗孔雀国中高种姓贵族,也可压制因阿育王而得以兴盛壮大的佛教。”
“这位孔雀国国王倒是有些想法,只是不知其能否成事?”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