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奇点回来的四合院局外人 - 第75章 肖部长的「三下乡社教万里行活动」2
1958年8月10日傍晚,京城远郊的青山岭村被暑气蒸得发亮。
肖镇驾驶著牧马人碾过碎石路,扬起阵阵黄尘。
副驾驶座上,朱成林抱著活动计划书,镜片后的眼睛紧张地盯著窗外:“肖镇啊,这三合土路可真难走。“
“成林,咱们这是给乡亲们送希望,路再难走也得闯。
你以后要是去地方工作一定要记住“要想富,多修路,交通通道打通了,物流和经济才会活跃交流。“肖镇握著方向盘,目光扫过远处零星的土坯房,“看看吧相亲们的住房,这次得把技术实实在在落在地里。“
晒穀场临时搭建的土台上,“全国青联三下乡社教万里行“的红布横幅被山风掀得猎猎作响。肖
镇跳下车时,裤腿已沾满尘土。何雨柱正指挥几个青年卸灶具,铁锅与扁担碰撞出清脆声响:“部长!柴火备足了,就等您一声令下!“
人群中突然骚动起来。拄著枣木拐杖的王大爷被搀扶著挤到前排,浑浊的眼睛盯著肖镇的军装:“当官的!俺们这地种啥都不长,去年苞米秆子还没羊高!“
这话引来村民们七嘴八舌的附和,“对呀!化肥撒了也不管用“
“闺女想读书,可连本像样的课本都没有“。
肖镇快步走下土台,蹲在王大爷面前握住他粗糙的手:“大爷,您放心!明天农技站的同志就带著土壤检测仪来,咱们改种耐旱作物,再挖蓄水池。“
他转头向人群喊道:“大伙有啥难处、想学啥,儘管开口!我们就是来解决问题的!“
话音刚落,戴蓝布头巾的李大娘怯生生举起手:“小同志,你是领头的吧,俺家小子总说收音机里讲的新法种地,可俺们听不懂啊!“
“这好办!“肖镇翻开隨身的笔记本,“回头让技术员编些顺口溜,再配上图画。大伙不认字,听个响儿也能记住!“
农技专家老周展开土壤分布图时,晒穀场已经挤满了人。“乡亲们看好了!“
老周用树枝指著图纸,“咱这红土地缺磷,得掺草木灰。种红薯要起高垄,这样排水......“
人群中不时传来“原来如此“的惊嘆。肖镇注意到几个青年蹲在角落,用树枝在地上临摹种植图。
许大茂调试放映机时,几个孩子好奇地凑过来。“叔叔,这铁疙瘩能变出电影?“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仰著脑袋问。
许大茂得意地晃了晃胶片:“等著瞧!一会儿让你们看见会说话的小猪!“
暮色渐浓时,何雨柱的灶台腾起裊裊炊烟。
铁锅燉的野山菌混著土豆块咕嘟冒泡,香气混著柴火味飘得老远。
“都来尝尝!管够!“何雨柱挥著大铁勺吆喝,几个孩子怯生生地凑过来,被他塞了满碗饭菜。
肖镇端著粗瓷碗坐在墙根,听著身旁几个妇女的议论。
“听说城里来的专家要教流水化手工技能?“
“可不是!听说一人做一道工序,加工速度翻1.5倍“。
他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增设简单手工技术培训,联繫轻工局调拨改良设备。
还有最重要的是不能一股风过了就过了,技术扶持得常態化,这得跟老林林部商量。
夜幕降临时,银幕亮起。当科教片里枝繁叶茂的果树、膘肥体壮的牲畜跃然幕布,村民们不自觉往前挪著板凳。
角落里,几个姑娘举著铅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肖镇凑过去,发现她们工整地抄著字幕上的农业知识。
“同志,这法子真能让苹果长这么大?“观影的张大哥指著银幕,眼里满是怀疑。
“能!“肖镇蹲在他身边,“这些影片里的都是京西近郊农工互助立体农场的真实影像,各位乡亲有时间可以去实地考察交流,管饭不要票。
只要按科学方法修剪枝条、疏疏果,明年您家果园准能丰收。我把农技员电话留给您,隨时可以问!
没几天村里就会拉上电话线,现在是按键电话,拨了號码就能打电话,比以前手摇得先进多了。
你们村的大广播也会换成集成电路得,不容易像以前那样三天两头坏,坏了又去修很不方便,这都是国家补贴给弄的。“
“还是新国家、组织好一心为我们老百姓!”
活动结束时,村民们提著自家种的南瓜、晒乾的艾草往工作队员手里塞。
一位大嫂硬往肖镇怀里塞了把晒乾的艾草:“小同志,这能驱蚊,带著路上用!“
他眼眶微热,郑重接过:“咱们约好,明年再来时,一定让大伙的收成有所增长,那两台拖拉机能打井,多打井,別捨不得拉过来的水泥,国家不缺这点水泥的。
还有翻地也用上拖拉机吧,粉碎粮食也能用。
后面还有近郊的农场的技术员驻村给大家解决问题,他们只会轮换不拍了照片就走的!“
回程车上,朱成林翻看著收集的群眾意见:“老同学,看看有二十多户想让孩子学认字,还有十几户想申请无息贷款办合作社......“
肖镇握著方向盘,目光坚定:“记下来。咱们得把'三下乡'变成常態。
对了,联繫《农民日报》,把今天的技术要点整理成通俗文章,再配些插图。“
一周后,《群眾日报》头版刊登长篇报导:《知识火种点亮山村——记全国青联“三下乡社教万里行“首站活动》。
文章详细记录了农技指导、普法宣讲、科教放映等活动,特別提到肖镇提出的“顺口溜教学法“和“农民夜校“计划。
《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肖镇部长带领的青年队伍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传递知识。
'三下乡'活动不仅是技术的输送,更是一次生动的群眾教育实践。
当青年知识分子与人民群眾的智慧交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將迸发出无穷活力!“
半月后,青山岭村收到了第一批改良麦种和农业书籍。
村口的公告栏上,贴著肖镇亲自修改的《科学种田三字经》。
每当夜幕降临,晒穀场的油灯准时亮起,农技员老周的声音混著虫鸣,飘向群山深处:“种玉米,要稀植;施底肥,用绿肥......“
而在京城的办公室里,肖镇正在筹划下一站的行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眾的需求:“增设妇女技能培训班“、“建立流动图书馆“、“推广小型水利设施“......这场知识与希望的接力,才刚刚开始。
同时《工人日报》报导了京城红星轧钢厂积极支持技术下乡、文化下乡、普法下乡活动,照片是何雨柱飞舞锅铲和许大茂拿著话筒在讲解《科学养猪》。
还有更多红星厂的职工积极参加帮扶活动,这些是李成林这傢伙自己使力搞的宣传活动。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