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 第265章 华夏史上最牛皇后天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曹操此刻紧握著传国玉璽,內心涌动著一股难以言表的豪情,有种天下尽在我手之感。
    自从王莽被诛后,传国玉璽落入光武帝刘秀之手。
    再经数代传承,直至汉灵帝时期,袁绍率军衝进天子宫殿,传国玉璽在战乱中不知所踪。
    后来天下纷乱,传国玉璽在这期间歷经失而復得,得而復失,最终到了他手上。
    既然传国玉璽意义重大,不仅是皇权的象徵,更是天下人心之所向。
    那等他和刘备、孙权商议三国联合之事,岂不是可以直接称帝了?
    曹操越想越美滋滋,不禁笑出了声。
    ......
    李世民已经猜测到,后世没有皇帝,而且人人平等,是无比和谐的环境。
    而那样的时代,传国玉璽的吸引力依旧如此巨大。
    上一秒才拿在手上,下一秒就称朕了。
    似乎只要玉璽在手,“朕”的称呼便会脱口而出。
    古代帝王都想拿到传国玉璽,他还能理解。
    毕竟自己也曾深深地渴望得到传国玉璽。
    在司马家族政权覆灭后,玉璽再次陷入了顛沛流离的命运。
    直到隋朝建立,玉璽才重新被送入皇宫。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但好景不长,隋煬帝被杀后,萧后便带著传国玉璽逃往漠北,玉璽再次下落不明。
    一直到他登基为帝,仍然没有传国玉璽的消息。
    无奈之下,他只得命人另行刻制了几方玉璽,以传承皇权。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心生感慨。
    千百年王朝更叠,真正能够配得上“受命於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的帝王,又能有几个呢?
    ......
    “恭喜陛下!”
    “后世人如此推崇传国玉璽,足以可见,陛下的威名远播,流传千古。”
    李斯在一旁恭敬的说道。
    传国玉璽的铸造,正是由他亲自监督完成。
    玉璽能够传承千年,其魂不灭,他亦觉得脸上有光。
    然而,嬴政在点头之余,眉头却不经意间紧锁。
    “朕只怕传国玉璽早已不知所踪。”
    “后世王朝更叠,战乱频繁,华夏近代亦是动盪不安。”
    “倘若传国玉璽还在世,必定会被列为文物,珍藏於后世的博物馆中。”
    “而不是任由后人凭空想像,捡到了会如何。”
    嬴政一番话,让朝堂一片沉默。
    若是象徵著皇权的传国玉璽遗失,对后世来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对於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许久后,嬴政再次发声,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
    “李斯,用和田玉再造一方玉璽,置其於皇陵。”
    將玉璽藏於地底,或许还能將其永久保存。
    ......
    刘邦看著手中的传国玉璽,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容。
    “没想到后世人对拿到传国玉璽的臆想,竟然有些痴呢?”
    想当初,大秦的末代国君子婴將传国玉璽献给了他。
    他便將其名改为了汉传国玉璽。
    一旁的吕雉闻言,掩嘴轻笑,轻声附和道:
    “或许是因为秦始皇嬴政打造的原因。”
    “秦朝乃是华夏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对於后人来说,確实意义非凡。”
    刘邦轻轻頷首,表示赞同。
    “传国玉璽的价值,不在於其选用的和氏璧这一珍贵材料,也不在於“受命於天,既受永昌”这八个字所蕴含的天命之意,而是因为其使用者是秦始皇。”
    “这是他一统六国、开创帝制的象徵。”
    作为秦始皇的小迷弟,他自然是很肯定传国玉璽的价值。
    但他又不能將秦朝捧得太高。
    毕竟,是他亲手终结了秦朝的统治。
    他本不想使用秦始皇的传国玉璽。
    不过看到后世对玉璽的追捧与想像后,他又觉得可以了。
    他不禁坐直了身体。
    既然大秦末代国君主动將传国玉璽给了自己,他可不正是被秦朝所承认,且天命所归的正统皇帝吗?
    那他使用秦朝的传国玉璽,又有何不可呢?
    突然他又想到了什么,不禁笑出了声:
    “如果当初秦始皇不是用和氏璧打造玉璽,而是隨手拿起一块兽骨来盖章,那后世恐怕就要爭相追捧这块“传国兽骨”了。”
    ......
    正在此时,下一个视频开始播放。
    【华夏史上最牛皇后天团!】
    洪武年间。
    朱元璋顿时无比自信。
    最牛皇后,那一定是他的妹子马秀英。
    他的妹子,满朝文武甚至是民间百姓,谁不夸一句仁慈贤德。
    后人都说了,他的皇后没有黑点,以至於清朝只能用马皇后脚大来抹黑她。
    朱元璋乐得嘴角都快合不拢了。
    马皇后留有贤名比他被称为“千古一帝”,更让他心生雀跃。
    不止他这么想,洪武时期的文武百官都这么想。
    毕竟,他们可是或多或少都被马皇后救过命吶。
    ......
    李世民同样觉得最牛皇后必定是他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与他感情深厚,且共患难。
    知书达理,性情温婉,待人宽厚,深明大义,深得他及其他朝中重臣的敬重。
    她將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让他可以专心处理朝政。
    在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她亲自勉慰將士。
    在他登基之后,她曾多次劝諫他,也曾多次保护直言进諫的魏徵等忠臣。
    长孙皇后的好,他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可以说,大唐的“贞观之治”也离不开长孙皇后的贡献。
    想到这里,李世民感到与有荣焉。
    於是,他的视线投向天幕,等著后人对长孙皇后的夸讚。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