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天天逛青楼,老朱人麻了 - 第10章 赚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说之前,朱橚是想不到搞钱的好法子的。
    不过在郑国公府的时候,回忆青霉素的时候,胸口处能量进一步將埋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给清晰化了一些。
    旁光扫到了记忆中的一行文字。虽然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但后面过了一阵,想起来了。
    这也就有了如今的商业想法....
    .....
    秦王府坐落在应天府的东边。
    这个府邸不是单独修建的。老朱也不可能大兴土木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建造一个临时居所。
    朱樉是藩王,迟早都要就藩,真正的秦王府应该建立在他的封地上。
    应天府的这个秦王府只是用於朱樉十四五岁到就藩这段时间的临时居住。
    毕竟在古代,十来岁的孩子,该避嫌了。不適宜再长时间住在宫中。否则招人话柄。
    朱樉如今十四岁还能赖在宫中再赖一阵,等十五六岁,哪怕老娘马皇后再不愿意,他也不能继续待在宫中了....
    兄弟两个来到秦王府。
    府邸原先是前朝朝廷大员的宅子,老朱接手之后就是给稍微修缮了一下。
    虽然平日里朱樉不会住在王府,但王府还是有管家和几个家丁的。
    马皇后每个月从朱樉的月例钱里扣下来一半,有一部分就在了这里。
    “五弟,现在我们要做什么?”
    “让人去买十五两银子左右的盐。”
    “????”
    朱樉一愣:“买盐?”
    朱橚点了点头:“要粗盐!”
    “这盐能赚钱?”
    “当然。”朱橚很自信地说道。
    大明朝的製盐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但盐依旧是十分昂贵的玩意儿,特別是细盐!
    粗盐的价格不高,一斤不过七文。日常百姓家平日里都吃得起。但粗盐苦涩,里面还有不少杂质,小石子儿什么的是常有的。
    细盐的价格就高了,一斤的价格能卖到十几文钱。甚至还有价无市!细盐只有手里阔绰的家庭才能吃得起。
    这些盐需要经过繁杂的工序,很多工序上都需要僱佣不少人手才能完成。成本直线飆升!
    而飆升的成本自然也就意味著高昂的价格。
    甚至即便价格高,製盐的贩子们也不愿意做细盐。费时费力不说,量还堆不起来。
    粗盐价格低,但简单啊。批量生產,薄利多销。细盐的利润虽然比粗盐要大一些,但扣除人工等各项成本之后,利润高的也有限。而高价也就导致细盐的市场有限。哪怕是有钱人云集的应天府,吃细盐的人也不多。无外乎一些有钱的商户,高档的饭馆以及公侯府宅。
    哪怕是朝堂上的官员,除非品级够高,俸禄不少,否则也是吃不起顿顿细盐的。
    而这,就是商机!
    “我想到个法子,能轻鬆把粗盐变成细盐。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多余的成本。”朱橚衝著朱樉说道。
    “当真???”
    朱樉顿时眼睛一瞪,呆若木鸡愣在当场....
    “能把粗盐变成细盐,还不需要付出多余成本...”
    “那这不等於捡钱吗?”
    作为老朱的儿子,朱樉对於物价很敏感。没办法,月例钱少,钱不够,持家不易,各方面都得了解一些。
    .....
    很快两人就让家丁弄来了几口大铁锅、几个大漏斗。一堆纱布、一堆木炭还有一堆柴火。
    当然,主要的还是粗盐。
    这些东西都不难找,只要拿钱出去就能买到。
    “弄这么些粗盐,五弟,这些东西真能把粗盐变细盐?”
    朱樉有些不敢相信。
    朱橚让下人將木炭打成不同碎裂程度的木炭碎屑,然后用纱布层层包裹起来。做成简易的过滤装置。
    木炭有良好的吸附性。要说直接用这个装置製盐那做不到。可要说提纯,这个装置足够了!顺带的还能用纱布过滤掉粗盐里的小石子...
    朱橚让人把塞满了不同碎度木炭碎屑的纱布堵住大漏斗的漏斗口,接著让人架起大铁锅烧水。
    水开之后將粗盐倒入水中溶解,完全溶解之后再通过塞满装满木炭碎屑的纱布的漏斗进行过滤....
    “嘿!还真清澈了不少!”一旁的朱樉原本还是將信將疑,可当看到完整地操作了一遍之后这原本微微发黄的盐水变得清澈之后顿时眼前一亮。
    將多次过滤出来的盐水进行蒸煮。很快,铁锅底部就开始出现了沉淀的,雪白色的食盐....
    ......
    接下来几天的功夫几人都一头闷在了秦王府。
    原本朱橚觉得有了这过滤提纯法,製盐指定是方便,一晚上就能弄好,然后第二天就拿去出手。
    可真正操作起来之后才发现问题不少。
    哪怕是改良简化了提纯粗盐的法子,可真正提纯起来依旧麻烦。
    在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和家丁一起亲力亲为。很麻烦。而且中间还有不少盐折损。
    三天的时间,才彻底把买来的盐给悉数提纯完毕。
    最后將雪白的盐块结晶磨碎,白的细盐就算完成了。
    “发了发了!”
    “五弟,这般好的细盐,还真少见!”
    “这是自然。”
    朱橚看著眼前白的细盐,心里欣慰。这三天总算是没有白忙活。
    买粗盐的时候就问了,粗盐一斤七文钱。品质好的细盐一斤能卖到十五文到二十文之间。
    大明初创,各种物资都奇缺无比,而如今的盐铁的利润还没有被朝廷注意到,因此盐铁都还是私营,盐行贩盐,商人也能贩卖铁器。地方豪绅更是管控著就近的铁矿到处售卖。
    很快,称重的数据出来。
    朱橚和朱樉也凑一起算起了帐。
    朱樉读书读不明白,但算帐却没有问题。
    洪武四年,一两银子等於十钱,而一钱银子等於一百个铜板,也就是一百文。
    换算下来就是一两银子等於十钱等於一千文。
    粗盐七文钱一斤,盐行价格定的很死,哪怕採购的量大也没有降价半点。
    买盐了十四两银子。
    十四两银子等於一百四十钱,等於一万四千文,买了足足两千斤的粗盐。
    粗盐里有不少杂质,过滤之后分量降低了不少,再加上过滤、蒸馏的过程又有不小的损耗,两千斤的粗盐真正做出来的细盐只剩下了一千五百斤。
    一千五百斤细盐,要是以最低价十五文钱来卖的话,能赚到二十二两,二十三两左右。
    扣除买盐成本十四两,再扣除买铁锅、木材、纱布、漏斗和木炭以及人工的钱。纯利润大约在五两左右。
    而这只是最低价,以这过滤出来的细盐的品质,卖二十文的话,那就能多赚七两银子!
    最少赚五两,最多算下来赚了十二两。
    这稍微一算,朱樉很兴奋。
    “三天赚十二两,一个月三十天就是一百二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四百多两!”
    “发了啊五弟!”
    朝廷一品大员的月俸也就90石,折合银两七八十两。一个九品官员的月俸也才五两。
    朱樉是秦王,按照规定,每个月能拿八百两,可惜规定是死的,老朱是活的。老朱贯彻落实了穷养儿子的观念,代为保管了一个零。给发八十两月例。马皇后又扣了一半作为王府开支。真正到朱樉手里的钱,一个月也就四十两。
    而现在,一个月就能赚一百二十两!而且这还是规模没有扩大的情况下!
    要是多雇几个人,收入翻个几倍都不是问题!
    想到自己很快就要坐拥一份月入数百两银子的產业,朱樉激动不已。
    之前为了买小人书,连环画,买打磨身体的药材等等,基本上耗尽了每个月所有的月例,以至於吃肉都不能敞开吃。现如今....
    .....
    和朱樉的兴奋不同。朱橚却不由皱眉。
    钱和预想的差距有点大啊....
    难怪提纯细盐的人少。这买卖哪怕是自己改良了提纯工艺,这利润也实在是不高。
    粗盐里掺了不少的小石子和杂质,这些可都是按照粗盐价格算到里面的!可细盐把这些全给过滤了。而过滤之后,虽然价格翻倍上涨,可利润却下来了。
    最赚钱的看来还是一手盐商啊!
    朱橚不由感慨。
    难怪每个朝代都要把盐铁收归官营。这利润,大的夸张!
    也就是现在大明初创,自己老爹还没有反应过来。等老爹反应过来,过两年这盐铁自然也就收归官营了。
    朝堂上的事情朱橚懒得管。
    先赚到手头的钱再说!
    “二哥,你这秦王府我看就升级成我们的製盐基地吧。我们找些人手,把这產量扩大,再找个信得过的盐行合作。我看要是人手充足,每天拉满的情况下,產量翻个十倍也是轻鬆。”
    “得找信得过的,要不然这法子万一被人学了去,那不是坏了?”朱樉皱著眉头。
    朱橚点头:“这个倒是確实。这法子不难,只是大家想不到,万一被学了去,確实麻烦。”
    “那怎么办?人手好找,可这信得过的人手...不好办啊...”
    “要是我再长几岁就好了,父皇就会给我人手了。”朱樉挠了挠头,有些懊恼。
    朱橚翻了个白眼。
    你再长几岁?
    是,你是有人手了,你小子也该被老爹打发去封地了。
    “有了!”
    朱橚忽然想到了什么。
    “什么?”
    朱樉看向朱橚。
    “我们可以找茂哥和叔父合作啊!我们找不到人手,他们人手可多!”
    “我看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