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第213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继德亨的橡胶轮胎之后, 衍潢又献上了一台缝纫机。
    康熙帝以为这台缝纫机有什么奇妙的功用,结果,只是让尚衣局的宫女做女红更快更省力些?
    但这毕竟是衍潢特地给他献上来的, 对衍潢请求造办处的工匠对缝纫机改良之事,他就同意了,但给护军换装,他给驳回了。
    凡是八旗兵勇, 当差都是自己准备甲衣、兵器和马匹,朝廷给与相应的补贴,然后就没有了。
    养这些八旗兵勇就已经很吃力了,八旗已经在户部欠下不知道多少债务了,到还不起的时候,康熙帝就以赏赐的名义,免除这些债务。
    但他自己也知道,如此, 并不是长久之法。
    只是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已。
    现在, 衍潢居然让他饷银给护军换装?
    皇帝家也没有余粮,不换!
    如果说, 在献缝纫机之前,衍潢有多么志得意满,现在,就有多么失望。
    德亨原本为这缝纫机准备了一大篇说辞的,但当他看到兴致缺缺的康熙帝后,他就将这篇腹稿给咽了回去。
    在皇帝面前当差, 要永远记得一个道理:先是皇帝, 后是其他。
    对无涉国家安危的所有事情, 说服一个皇帝听你的, 你得先让他感兴趣,先让他得到他想要的利益,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现在,康熙帝明显对这台缝纫机不感兴趣,那就算了。
    真论起来,缝纫机在生产制造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但对大清来说,人力低廉,底层劳苦大众众多,缝纫机所节省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廉价的数量来填补。
    但德亨的志向在星辰大海,眼前是眼前,他得为以后打算。
    德亨对衍潢道:“没关系,总有一天,它会体现出价值来的。”
    衍潢深吸一口气,道:“是啊,没关系,我又不是佞臣,不用在意这些奇巧得失。”只要无过,功不功的,影响不大。
    德亨斜眼他:“那我这个唆使你在奇巧上面下功夫的算什么?”
    衍潢哈哈大笑,揽着他的肩膀道:“算好兄弟,是好兄弟,哈哈哈……”
    最后,这台缝纫机也没去造办处,而是被运去了承德织造局,交给了卓克陀达。
    卓克陀达将缝纫机的工作台做大做宽,一个工作台上并行放上多个针头,几人合作,让缝纫机只跑一趟,用不了一分钟,就能跑出一床羊毛被来,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不说,做出来的羊毛被美观又实用,非常得她的心意。
    后来,缝纫机根据不同的需求,又经过多次改良,发展出不同的功用,这就是后话了。
    眼前,有一件国际纠纷案,需要朝廷解决。
    去年腊月的时候,宁古塔将军奏报,朝鲜人李万枝、李万建等,越过清、朝边界,在中国境内,杀死中国人数人,然后逃回朝鲜境内。
    康熙帝着礼部,致函给朝鲜国王李焞(tun),让其查证此案。
    如今,李焞的奏报来了。
    李焞说:朝鲜方已经捉拿越界杀死中国人的朝鲜人李万枝等,李万建逃脱了,现在也已经严查缉拿。虽然将李万枝捉拿了,但就朝鲜人越界杀中国人案,尚未审明,不好立即回复上朝,待得审查明了了,到时候再上疏上朝皇帝云云。
    康熙帝给礼部的回复是:朝廷并没有收到两国交界处,大清地方官举报自己辖区内,有国人被朝鲜人杀死了,所以,朝鲜人所杀之人,定不是本国良民,而是偷刨人参逃走之人。不能与越界杀人掠边者相比。
    说起越界杀人掠边,就不得不提一下康熙二十四年,那场朝鲜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剑、鸟枪,偷渡鸭绿江,在三道沟一带杀死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的越界杀人掠边案件。
    这次两国冲突,规模很小,参与者只有几十人,双方的伤亡也很小,不超一手之数,却让当时的康熙帝震怒。收到消息后,立即下旨,着令严查此次朝鲜越界杀人案件。
    先是让礼部发文,责令朝鲜国王李焞和朝廷,迅速将人捉拿归案,等候上国朝廷派人去审讯。
    接着,康熙帝着令礼部下发敕书,通告全朝鲜:上国将派遣钦差大臣,和你们的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辖管犯人的地方官。
    这是打脸的第一步。康熙帝完全无视了朝鲜国王李焞喝朝廷,直接给朝鲜全国郡县发布敕书(连诏书的规格都没有),说明:上国要来你们小国查案子,你们要做好接待准备。
    另外,在敕书中,康熙帝还用词及其严厉的斥责了朝鲜国王李焞,说他平时疏于管理边防事务,不能约束边民,以至于边民偷渡边境,越界杀人、抢掠。并谕旨钦差大臣:“察议国王”。
    这是打脸第二步,相当于在全朝鲜人民面前,将他们国王的脸皮给扒了下来。
    朝鲜君臣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果。天朝上国,向来不与他们这等小国计较,从来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他们期待当中的用词华美、官方的“规训”没有出现,出现的是高高举起,摔个烂泥,并且没有转圜的余地。
    君臣上下,只好在恐惧中,战战兢兢的严惩本国国民。
    包括且不限于抓捕入狱者百姓数百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郡级长官、军事长官、道一级的长官……都别看热闹了,全部去汉城候审吧。
    审查的过程不赘述,最后的结果是,朝鲜这边官员、犯事百姓杀头的杀头、没奴的没奴、流放的革职流放、降级的降级。
    朝鲜君臣,除了让钦差大臣满意之余,还被要求,让朝鲜国王李焞,亲写一份“谢罪书”给康熙帝皇帝。
    打脸打到这里,终于,这最后一巴掌,落在了他们的国王李焞脸上。
    这是打的李焞的脸吗,这是一巴掌将整个朝鲜给扇到史书上,盖棺定罪啊。
    耻辱,奇耻大辱!
    有这么一份像是“供状”的定罪书在,朝鲜王室,从此别想再抬头做人了。
    朝鲜臣工们那个求啊,那个哭啊,那个告啊……说是宁愿给他们定罪,也不能给他们的国王定罪啊。
    咱们不写文书,咱们口头请罪行吧?
    钦差大臣也不知道拿了朝鲜君臣多少好处,但最后的结果是,李焞口头谢罪:“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于此,莫非禁令不严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然后,康熙帝就跟处理犯了事的八旗王公一样,罚银李焞2万两,再将驻扎在清朝廷的三位朝鲜使臣,“痛斥罪名”,绑缚回国,交给他们的国王李焞重处。
    在李焞看来,他遭遇了奇耻大辱,但也确实打疼了。自此,再有边民越界杀人案,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可跃然纸上。
    康熙帝也不是每次都这么大动肝火的,他作为皇帝,有自己公平公正的判断。
    近年来,在东北地区,顶风作案偷刨人参的“蹿子”屡禁不止,而且,这次案件,很大的可能,是中国人跑到朝鲜境内去偷刨人参,然后被朝鲜人发现了,追过界了,追到中国境内,将其杀死,夺取了被杀死人的财货,和被偷刨的人参,再回朝鲜。
    所以,康熙帝明确说了:“不可与越界杀掠者相比。”也就是告知礼部,不能比照康熙二十四年那次处理。
    又指出:“朝鲜国有四道,平安道、渭原郡之地,或者和船厂(吉林)所属地方相近,或着和奉天所属地方相近,他们言语不通,说的话也不能相信,着写汉字,问现在正在中国国内的朝鲜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查明后,让奉天将军等具奏。”
    给朝鲜人越界杀人案做了指示,礼部又题奏,朝鲜国王李焞,奏请禁止清朝奉天、宁古塔、山东沿海居民,驾驶洋船,出海捕鱼,捕到他们朝鲜境内之事。
    礼部对此,给皇帝的建议是:严禁沿海居民,出海捕鱼。
    在旁听着的德亨都要翻白眼了。礼部都是汉臣,怎么着,你们这些大臣,到底对出海有多大的仇和恨啊,怎么丁点小事,动不动的就要禁海?
    简直是奇也怪哉。
    你们这些汉臣难道忘了,明朝可是出了个郑和,七次下西洋,将汉家国威远播四海,给明朝皇帝打出去多大的威名啊。
    你们这些汉臣不是总是念着老祖宗吗,念着老祖宗的结果,就是动不动就禁海,不给沿海的汉民百姓活路是吧?
    康熙帝就回复了:沿海之民,倚赖捕鱼为生者众多,不可禁止。倘若这些渔民,捕鱼捕到你们国家去,如果可以追捕,你们将之擒住,解送我大清来,我大清自有处置。如果你们不能擒获,那你们放炮,驱逐即可。具体问题如何,还是要奉天将军查明,具奏。
    怎么样,算公平公正了吧。作为皇帝,咱既没有偏袒本国渔民,也没有不让你们采取措施,谁对谁非,事情发生了,再议就是了。
    另外,康熙帝还指出,李焞奏本上所说的渔民捕鱼的两处岛屿,是近奉天金州(位于辽宁半岛南端),还是近何处,或问在国内的朝鲜人,或者问奉天船厂将军,问明之后,具奏。
    说完朝鲜之事,理藩院又题奏了一些蒙古王公袭爵之事,湖广地区职缺补授之事,这次朝会便结束了。
    一时散朝,众臣散去,康熙帝也收拾起身,去澹泊为德宫给皇太后请安。
    今日阳光晴好,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就连拂过的冷风,都温煦不少,让人感到惬意不已。
    走去太后宫中路上,康熙帝在前,带着侍卫慢悠悠前行,肩舆跟在后,为防皇帝走累了,可以抬着他走。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