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1986 - 第355章 355. 罗大佑的惊讶
第355章 355. 罗大佑的惊讶
“万经理,不必担心,影响不了我们。”
“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要点,《凤凰日报》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就好。”
“行,有问题你记得及时沟通。”
放下电话,林嘉不禁有些无奈。
《明报》在业內、在香江的影响,確实比较深远。
连万丰对《明报》这两天的变动都很在意,得知金鏞辞去明报董事主席的消息后,他忍不住打电话过来向林嘉请示。
接手《明报》的于品海,如今被业內许多人视为一个强力竞爭对手。
因为对方能够拿出十一亿来收购明报集团,足见野心不小。
然而林嘉却知道,失去金鏞掌舵后,《明报》很快就会下滑,于品海並非合格的经营者,不足为虑。
《凤凰日报》现在读者群体稳定,公司团队人手充足,也不缺资金,沉下心来稳步发展即可。
对于品海这个《明报》新东家,林嘉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从台湾回来后,他除了关注《铁达尼號》剧组的进展,还把以前计划的一件事情提上了日程。
这件事情,就是林嘉一直心心念念的国风音乐推广。
考虑到后面也许会被《铁达尼號》的项目占去不少时间,林嘉决定先把邓丽君的国风专辑製作出来。
二月一號上午,香江『音乐工厂”
罗大佑抬起手腕看了下时间,迈步朝公司大门外走去。
他刚出到门口,就看见陈淑芬从不远处的电梯走出,正往这边方向过来。
罗大佑扬起手打了个招呼,同时向前迎上去。
双方在走廊中间匯合,握手寒暄:
“陈太,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罗先生。”
“请跟我来,我的公司就在这边。”握过手之后,罗大佑在前头引路。
不一会,两人来到音乐工厂的办公室。
陈淑芬打量了一下四周的布置,赞道:“罗先生,你这里挺不错的。”
“那里那里,小工作室,混口饭吃。”罗大佑谦虚道。
双方落座,罗大佑给陈淑芬倒了杯水:
“陈太,我们上次见面,还是前年这个时候,时间过得可真快。”
陈淑芬也感慨道:“是啊,时间真快,你从美国回来香江也有两年了。”
两年前,罗大佑从美国回来香江,和滚石一起合办了现在这家『音乐工厂』公司。
音乐工厂开业的时候,陈淑芬还托人送了一个篮以示祝贺。
不过,她以前没有来过音乐工厂,今天是第一次正式登门拜访。
“不知陈太今天大驾光临,有何关照?”两人敘旧了几句后,罗大佑问道。
陈淑芬坦诚道:“实不相瞒,今天我来找罗先生,是我们老板林嘉先生的意思。”
“我们林生希望请罗先生你出手,帮忙监製一张专辑。”
罗大佑很是意外:“是林先生找我?”
“没错,林生希望请你帮忙做一张国语专辑,这张专辑是给邓丽君打造的。”
“邓丽君要发国语新专辑?”罗大佑动容道。
最近几年,邓丽君主要在日本发展,她这几年出的新歌,基本是日语歌,
邓丽君发布的最近一首国语歌,还是两年前的《赤伶》。
现在听陈淑芬说,邓丽君居然要出一整张国语专辑,罗大佑惊讶之余,兴趣大起。
陈淑芬確认道:“没错,邓丽君要发一张国语专辑,暂定十二首歌。”
“陈太,华星公司人才济济,林先生为何会想到来找我呢?”罗大佑依旧有些不解。
陈淑芬笑了笑,解释道:
“我们林生说,罗先生是华语乐坛难得的音乐大师,邓丽君这张专辑比较特別,希望你可以帮忙参详一下。
华星的音乐人確实不少,但是擅长国语歌的人却不多。”
“林先生过奖了。”罗大佑没想到林嘉对他的评价那么高,有些不好意思。
停顿片刻,他又问道:“这张专辑,林先生是否有时间方面的限制?”
“时间不限。”陈淑芬回道。
话说到这个份上,又是林嘉发出的邀请,罗大佑不再犹豫,答应下来:“既然是这样,那我姑且一试。”
“那就这样说定了,欢迎加入!”陈淑芬高兴的伸出右手。
罗大佑也伸手相握:“我尽力而为。”
“对了,陈太,邓丽君的新专辑,不知词曲是谁操刀的?”
確定了合作关係,罗大佑的好奇心立即涌起。
“呵,到时罗先生就知道了,且容我卖个关子。”陈淑芬笑道。
“....
了两天时间,罗大佑安排好音乐工厂的事情。
在和陈淑芬谈妥各项细节,双方签好合约之后,第三天,罗大佑和陈淑芬出现在华星唱片的录音棚。
他们所在的这间音棚,这段时间被安排给邓丽君专用。
此时,录音棚里,邓丽君正在试一首新歌:
“唱一首水调歌头那明月何时能有怎嘆吶山有木兮那木有枝心悦君兮啊君不知可是前世与你错过太多事一曲唱罢,罗大佑忍不住鼓起掌来:
“啪啪啪———”
邓丽君一改以往的风格,竟然作出了新突破。
这首歌被她唱得栩栩动人,似有千般心事诉说,
最重要的是,这是罗大佑以前从未听过的曲风。
这种曲风跟当下的港台流行音乐完全不同,那种婉转的味道,说不出的特別。
而且,副歌部分,邓丽君似乎加入了一点戏曲元素,听起来特別的抓耳,让人难忘。
怎么说呢?跟她前两年发行的那首《赤伶》有一点点像,但却又是另外一种风格。
邓丽君摘下耳机,推开门走出来,跟两人打招呼:
“淑芬,罗先生,你们来了。”
她昨天就已经得到通知,罗大佑会做她新专辑的製作人。
罗大佑正心痒难耐,问道:“邓小姐,我想请问一下,你新专辑的歌,全都是这样的风格吗?”
这明显是一种区別於当下和以往任何曲风的全新风格,罗大佑一时想不到合適的词来形容。
“是的,罗先生,十二首歌我都录了初样,你可以先听一下。”邓丽君回道。
这时,陈淑芬在旁边补充道:“罗先生,林生说过,这些歌有哪里你觉得不妥的,可以按照你的想法去修改。”
罗大佑摆摆手:“我先听一遍邓小姐的初样。”
“好。”
邓丽君示意一下,旁边一名工作人员立即给罗大佑拿来了设备。
同时,邓丽君也从旁边递给他一本词曲谱子。
罗大佑没有急著听歌,他先把词曲谱子翻看了一遍。
谱子上面,一共有十二首歌,其中的邓丽君刚刚唱的那首,叫做《怎嘆》。
剩下的十一首,则分別是:
《探窗》
《长安姑娘》
《典狱司》
《西厢寻他》
《虞兮嘆》
《十年人间》
《青丝》
《关山酒》
《鸳鸯戏》
《半壶纱》
《牵丝戏》
光看歌曲名字,罗大佑就仿佛看到满纸的故事。
將词曲谱子过了一遍后,罗大佑戴上耳机,开始听邓丽君录製的初样。
一边听,他一边翻出对应的词曲谱,很快便沉浸进去。
陈淑芬和邓丽君没有打扰罗大佑,两人走到旁边低声交谈:
“丽君,你对这张专辑有信心吗?”
邓丽君摇摇头:“坦白讲,我不知道,这种新风格个人很喜欢,但不知道歌迷喜不喜欢。”
“你是知道的,我出道早,至少经歷了两代人的歌曲风格,音乐市场一直在变化。
其实最近几年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下面的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走,林先生给我写的这些歌,我感觉会是我突破的方向。”
陈淑芬点点头,她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土,自然明白邓丽君的话:
“这张专辑,我也无法评论,说真的,林生在给你写这张专辑之前,我都不知道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那么惊人。”
林嘉以前写过几首流行歌,不过数量不多。
那几首歌,分別给了张学芳、梅艷涝和张国嶸,在市场上挺受欢迎的。
不过,林嘉以前写的那几首歌,是属於流行音乐的范畴,陈淑芬很容易就能够理解。
但是这一次,他给邓丽君打造的这张专辑,陈淑芬是真的无法判断市场接受程度。
两女低声交流著,不知过了多久,那边罗大佑终於听完了整张专辑初样。
他摘下耳机,看向邓丽君,问道:“邓小姐,你这个专辑,会叫什么名字?”
“《国风·戏腔》,这是专辑的名字。”邓丽君回復道,“这个名字,也是林先生给这个专辑歌曲所定义的风格。”
“妙啊!”罗大佑一拍大腿。
“没错没错,『国风』,中国风,这个词用得好;还有戏腔,副歌都是戏曲的腔调,
確实没错,林先生的描述很准確。”
顿了下,罗大佑再次问道:“邓小姐,陈太,这十二首歌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手中,
现在可以告诉我这个人是谁了吗?”
陈淑芬和邓丽君奇怪的对视一眼。
邓丽君笑道:“罗先生,你都听完了整张专辑,还没明白吗?这十二首歌,都是林先生给我写的。”
“啊!”
罗大佑嘴巴半张,惊讶得愣在原地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压根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林嘉不是最擅长拍电影吗?
这张细节多变、整体风格却又统一的专辑,居然是他亲自操刀的?
林嘉自己到底知不知道,他这是给华语乐坛开闢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啊!!
罗大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