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228章 逊毙了
第228章 逊毙了
姜闻无话可说。
庆奶的脸色也很难看,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到现在的《大太监》,她已经演了四次慈禧了。
这一次她完完全全是为了支持自己的小奶呢,小男友,原本还想著借这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搏一下的,结果仅仅只拿到个鼓励奖不算,甚至连版权都卖不出去,不禁让她有些心灰意冷。
这两年,她的精力已经从演戏逐渐向商场转移,毕竟现在国家鼓励下海,尤其像她这种名人,机会多多。只要瞅准机会,很容易就能挣到大钱。
田壮同样是阴著脸,无f*ck可说。原本他就对拍摄时姜闻的各种干扰很不满,儘管后来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看似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没想到居然是这个结果,心里难免会有怨气,而且还有不少委屈。
对此王主任只能一脸无语地嘆了一口气,原本这次是指望《大太监》能挑大樑的,结果奖项,奖项不爭气;卖片,又卖不出去,只能说是无药可救了。
幸亏还有《穆稜河畔》,要不然这次他回去后怕是难以交代了。
思及至此,王主任转头朝赵坤看了一眼,此时的赵坤同样一脸憎逼,面对王主任投来的炙热目光,他只能咧了咧嘴,勉强露出一丝笑意。
之所以说他一脸憎逼,完全是源自於他对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发展歷程的了解。如果你说二十年后,中国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全版权仅仅卖了一万两千美元这倒可以理解。
可现在是1991年。
要知道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相当不俗。
从88年张一谋的《红高粱》一举拿下金熊奖之后,开启了华语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黄金时代”。
自那之后的许多年里,包括陈大导、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王家卫、贾科长在內,
大量华人导演开始频繁斩获各种国际大奖,华语电影也因此而为海外观眾所熟知。
同时华语电影的海外销售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一波高潮。
放眼整个九十年代,张一谋所有影片的海外版权都能成功卖出,並均能在北美取得千万元人民幣以上的票房收入;陈大导的《霸王別姬》在斩获了金棕櫚奖后,全球累计票房更是高达三十万美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贾科长,他自《小武》之后,便和北野武工作室、法国老牌公司mk2等陆续建立起了深度合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海外版权销售、发行网络。
比如投资仅600万元的《三峡好人》靠版权费就收入4000万元,而成本4000万元的《山河故人》更是在上映前夕就通过海外版权销售收回了成本。
远的不说,就说当下吧,去年谢飞老师的《本命年》国內票房收入才三万元人民幣,
可在柏林交易市场照样卖出了三十多万美元的海外版权。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姜闻打一开始就对《大太监》的海外版权收益期望过高,
只是万万没想到居然是这个结果,简直堪称耻辱。
这样的结果,绝对和二十年后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遭遇有得一拼。
赵坤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2019年的夏纳,一部国內票房相当不错,且有大卡司的电影,海外全版权的售价仅仅才一方欧元。
至於那些试图復刻第六代导演成名路径的新人导演们,他们的遭遇更惨。
他们拿著自己电影在全球各大电影节间奔波,主要收益全靠每个电影节上几百、几千欧元放映费的电影。
就连一些小有名气的导演,在连续跑了几大交易市场后都颗粒无收,最后只能借展映来获取微薄的收益。
而少数能够卖出的幸运儿,实际交易价格往往都低得令人感到惊讶。
这么说吧,后世很多在国內票房大热的国產片在海外发行的价格只有九十年代、两千年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至於说后世电影发行方常常吹嘘的所谓海外合作,其实並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那些海外公司看中了庞大的中国市场,希望藉助代理华语影片和中国市场、电影產业建立起联繫,为之后更长远的战略合作做准备。
可为什么二十年后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上无人问津了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电影本身的质量、媒介环境的叠代与受眾消费习惯的转变,短视频越来越多,各种快餐文化盛行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外因,最大的原因还是在於中国崛起了。以前老外自带滤镜,尤其爱看各种愚味的、落后的东西,从而使其优越感大大满足。
但后来发现,你丫根本不落后,之前不过是韜光养晦,猥琐发育,现在居然比我都要强大,还看啥呀?
《流浪地球》、《哪吒》啥的,只能触痛他们的玻璃心。
除非你去拍人道洪流背景的电影,比如网飞般的《三体》这种的。
但隨著国內票房市场的火爆,就算挤不进院线,还有网大呢。只要不傻,绝对不敢触犯这条审查的红线。
至於说第六代的那些地下导演们,那是没法子,想拍电影,没有厂標,国內票房又不行,只能去討好老外。
加之他们就是在人道洪流中成长起来的那批人,以他们的家庭背景,难免会有怨气存在。才会强调个人表达的同时各种性逆。
不敢触及红线,而你又强大了。
於是乎,中国电影產生了严重的两极化,一方面国內的票房越来越高,偶尔甚至能超过北美市场,成为世界第一的票仓。而另一方面中国电影却在国际市场上无人问津。
扯得有些远。
此时的赵坤看到姜闻、庆奶等人一脸晦气,难免有些坐立不安。
因为相比《大太监》无人问津,《穆稜河畔》的海外收益倒是一路看涨。
一则是《饮食男女》之前受到热捧的缘故,出自同一导演手笔的《穆稜河畔》自然会被片商所关注,而赵坤的获奖,更是將片商们的期待感直接就拉满。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穆稜河畔》的电影属性,之前说了,这部片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末代皇帝》、《饮食男女》有异曲同工之妙,骨子里都带有西方思维,或者说符合西方人的价值观。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后世张一谋拍《金陵十三釵》为了海外市场,不惜请来了奥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贝尔,可当真正在海外上映时,张一谋和贝尔的招牌都不好使,西方观眾压根就不认可。
说到底就是东西方价值观的衝突。
女学生的生命是生命,失足女的生命就不是生命?
《饮食男女》的海外版权销售,基本已定,最终没有衝破一百五十万美元,止步於一百四十万出头。
而更令赵坤,或者说王主任和於大姐欣喜的是《穆稜河畔》的版权收入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了八十万美元,接近九十万,如果再搞定两三个国家,估计就能衝破一百万大关了。
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和无人问津的《大太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穆稜河畔》的成绩明晃晃地摆著,进一步刺痛了姜闻、庆奶和田壮的自尊心。
评奖、卖片,样样都比不过,让他们情何以堪啊!
打不过,真心打不过。
还是那句话,越是风光越是要低调。
此时的赵坤压根就不敢开口,生怕任何安慰的话都会被曲解为嘲讽,亦或得了便宜还卖乖,所以闭嘴是最佳选择。
房间里的气氛变的十分诡异之时,好在於大姐及时开口道:“和《火烧圆明园》、
《垂帘听政》一样,《大太监》的主要市场还是要靠国內和香港、东南亚地区,到时候你们配合香港的投资方再想想办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