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154章 明年北电不招生(二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4章 明年北电不招生(二合一)
    盖丽最近接了一个音乐电视的活,就是给某大歌星拍mv,这几天早出晚归的,在门头沟那边拍摄。
    其实夏天京城周边还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比如门头沟、昌平、怀柔等都是有山有水的避暑胜地。
    只可惜赵坤一直腾不出空来,陈虹则忙著排练,也是少有閒暇的时间。
    昨天盖丽收工回来,因为有车,特地带来了一箱子门头沟的特產一一京白梨据说是下午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黄绿色的瞅著特別新鲜,三四两一个,个儿还挺大,吃起来脆甜脆甜的。
    第二天上午,赵坤挑了十来个装了一袋子,拿著誉抄好的剧本,前往小西天的北电家属院。
    “小赵来啦!哟,大白梨啊,这都已经上市啦?”
    赵坤每次来郑老师家都不会空手,所以师母每每见到他总是特別热情。
    这年头水果品种不是特別丰富,市面上一般都是应季的时鲜货。
    “这我可不知道,这梨是我朋友昨天从门头沟带来了,刚从树上摘下来,特新鲜,特甜,所以我就拿了一些过来给您和郑老师尝尝鲜。”
    “你这孩子每次都这么客气,谢谢!中午留下吃饭。”
    “得咧,这两天就想著师母您做的好吃的。”
    进屋后,师母张罗著去泡茶,赵坤走到南边的客厅,朝还在伏案工作的郑老师,束手喊了一声:“老师!”
    郑老师抬头看了他一眼,指了指旁边的沙发:“坐吧,我这儿马上就好。”
    “矣!”
    赵坤走到沙发边坐下来。
    这时,师母端著茶走进来:“小赵,喝茶!”
    他忙起身,双手接过:“谢谢师母!”
    “早上买了条鱼,说是水库鱼,中午做红烧鱼,你们师生俩好好喝一杯。”
    “好咧!”
    郑老师这会儿忙完了,看著妻子和赵坤的互动,不由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从教十多年,在电影行业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但能够和自家走的这么近,
    並且获得妻子喜爱的,大概只有赵坤一人。
    “那你们聊,我做饭去了。”
    师母笑呵呵离开,给师生二人留下单独的空间。
    “配音做完了?”
    “没呢。”
    “那你不在现场盯著?”
    “有两位王老师在,没问题。”
    “两位王老师?”郑老师一时没反应过来。
    赵坤笑道:“就是王睿和王志闻,有他俩盯著,肯定没问题。”
    郑老师不由也笑了:“確实是两位王老师。”
    王睿和王志闻,一个是北电导演系的老师,一个是中戏表演系教台词课的老师,有他俩盯著配音工作倒也珠联璧合。
    “后期工作大概什么时候能完成?”郑老师又关心地问道。
    “月底吧,快一点的话,这个下旬就能完成送审。”赵坤沉吟道。
    配音完成后,进行最后的剪辑,並完成声画套底合成,然后就能送到洗印车间做原底片,最后在原底片的基础上做出可供审查、发行的拷贝。
    郑老师点点头:”这次时间足够充裕,审查方面我看问题也不大。那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前半句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后半句则是系主任对本系老师的工作询问。
    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最大的区別就是大学老师更注重科研,因为高校的评价体系更侧重於科研成果,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具体到电影学院,那就是拍电影咯。
    就比如谢老师前两年几乎在学校看不到他的身影,就是常年在外面拍电影,
    同时也是电影学院独特的“科研”项目。
    赵坤赶紧从包里將剧本拿出来,递过去道:“老师,我今天来就是想请您看看这个本子。”
    不管他这次是不是打算去香港发展,只要是拍片,就必须要得到领导兼老师的郑老师的支持。
    “这么快?”
    郑老师明显十分讶然,接过剧本先看了一下创意大纲和故事梗概,不由道:“你这是打算去香港拍?”
    “郑老师,情况是这样的——”
    他把自己和香港小堂叔之间联繫的情况向郑老师说了一遍。
    “哦,是这么一个情况—”
    郑老师听完后若有所思,但马上又道:“先看本子。”
    四万多字的剧本,郑老师看的很仔细,时不时还发问,赵坤则在一旁一一作答。
    直到师母端著菜出现在门口,喊:“开饭了!”
    这才恍然发现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
    今天的主菜是红烧鱼,还有凉拌木耳、洋柿子炒鸡蛋、黄瓜炒肉片。这些菜在当下来说,已经是相当丰盛了。
    郑老师还特地开了一瓶董酒,话说这酒目前挺流行的。
    师生俩一起小酌。
    赵坤不是第一次在郑老师吃饭了,照例对师母的手艺讚不绝口,引得师母眉开眼笑,一个劲儿地给他夹菜。
    郑老师冷不丁冒出来一句道:“赵坤,什么你也露一手,让我和你师母尝尝你的手艺。”
    “老师,您別开玩笑了,我哪会做菜呀!”赵坤愣道。
    “不是,你在剧本里写的那么详细,不会做菜?”郑老师异道。
    他在剧本里的描写,基本上都是照抄原版,也有一些是自我发挥,当然也是借鑑了赵矿长菜谱笔记。
    他连忙解释道:“是我爸会做菜,而且还喜欢做菜,很多我都是请教他的,
    还有我们老家那儿的招待所长,他可是正经淮扬菜的传人。”
    “哦,这就难怪了,我还以为你会做菜呢。”
    郑老师这才瞭然,笑道:“怪不得上面写的都是海派、江浙菜系和淮扬菜,
    看的我都馋了。”
    郑老师自小在上海长大,考上北电后才来到京城,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回了上影厂,直到73年才调到北电任教,算是正式將家安在京城。
    这些话其实都是引子,当酒过三巡后,郑老师略显迟疑道:“赵坤,你跟我说句老实话,是不是有打算去香港发展?”
    当下国人普遍嚮往国外,最流行的说法是,在美国洗盘子一小时四美元,一天千八个小时,四八三十二,好傢伙,比国內一个月的工资都高,打拼三年,回来就是大款了。
    如今香港尚未回归,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国外。
    赵坤知道郑老师担心什么,之前好不容易把他留在学校,別一转眼人又跑了“老师,我確实想趁著这个机会去香港开开眼界,不过您放心,我的工作单位永远都是咱们学校。”
    看著赵坤一副坦然的样子,郑老师这才鬆了一口气,笑道:“去看看,开开眼界,长点见识也好。”
    只是郑老师的態度颇有些轻描淡写。
    其实这也不奇怪,別看现在香港电影如日中天,但国內的电影人对这些所谓香港商业电影颇多鄙视。
    在他们这些人的眼中,只有艺术电影才是真正的电影。
    这也就有了后来赵季平老师为《大话西游》作曲,包括关羽的扮演者陆树民出演牛魔王都不愿署名的情况发生。
    即便到了很多年后,冯裤子的电影接连创造年度票房纪录,照样不被主流所认可。
    这种情况可能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初,当张一谋开始拍《英雄》,陈大导的《无极》横空出世,这种鄙视商业片的情况才逐渐开始慢慢消失。
    当然不改观也不行,现实大於所谓的艺术,再不改观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
    关於剧本,郑老师还是相当认可的,临走时还特意嘱咐他拿给谢飞老师看看,毕竟新学年他还要考谢老师的研究生呢。
    配音工作持续了一个礼拜,宣告结束。
    之所以这么顺利有赖於开拍的剧本的围读,儘管拍摄结束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近三个月,但大伙儿对自己的台词基本上还是烂熟於胸,就比如吴连生,在配音时都不带剧本的。
    今天,赵坤特地在大伙儿下榻的办事处摆了一桌,宴请大家。
    “大家辛苦了,乾杯!”
    “乾杯!”
    工作结束了,大家普遍都很放鬆,就连尚未成年的李冰也拿著啤酒向赵坤和陈虹敬酒。
    只是对於她来说,赵坤今天带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这也是赵坤刚刚从郑老师那里得知的,原来出於教学改革的要求,表演系和导演系一样,也要制订新的教学方法,表演系將会在明年暂停一年招收本科班,要到92年才会招收一批作为新的教学方法的试点班。
    也就是说,明年李冰没办法报考北电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冰顿时笑不出来了。
    陈虹看她一脸委屈的样子,安慰道:“冰冰,没关係,就算明年不能考北电,考中戏和上戏也是一样的。我就是上戏毕业的,我跟你说,我们上戏表演系的教学內容比北电更丰富.“
    一旁的王志闻不乐意了,打断道:“红姐,你这叫什么话,我们北电哪儿都不差,只是更注重影视表演,別忘了现在是影视时代。”
    说著,他又对李冰道:“冰冰,我建议你报考我们中戏,中戏出人才,別的不说,巩丽就是中戏的。”
    李冰显然还未从失望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抿著嘴不声,目光时不时朝赵坤的方向瞄一眼。
    赵坤如今对李冰多少有点了解,这姑娘看似柔弱,但性格中却有倔的一面,
    不说认死理吧,却有执著的一面。
    想想也是,一个人但凡能够成功,往往普遍具有坚强的意志。
    赵坤生怕她说出“我明年不考了,后年再考,一定要考北电”这种话,没意义。
    於是主动建议道:“冰冰,我觉得你红姐和志文哥说的都没错,就算明年北电錶演系不招生,你一样可以报考別的学校。至於上戏和中戏,我建议你还是报考中戏。”
    此言一出,王志闻顿时露出得意的神情。
    陈虹则不忿道:“我们上戏有什么不好的,而且上海还是大城市呢!”
    不得不说,长久以来,上海作为国內第一大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当中始终一枝独秀。就比如去年,上海以近八百亿的gdp,排名第一,而第二名的京城堪堪才突破五百亿大关,二者相差不是一星半点。
    至於处於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在90年的gdp才一百亿出头,刚刚挤进全国城市排名的前二十。
    正因为如此,对於小城市的人们来说,上海要远比京城来得有吸引力。
    赵坤之所以建议李冰报考中戏,也是源自於上辈子的记忆,毕竟中戏的成材率要远比上戏高的多。
    有句话怎么说来著?
    中戏出演员,北电出明星,至於上戏最后只能沦落到出网红的地步。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源自於京城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地处京城的中戏和北电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远在上海的上戏,多少有点鞭长莫及。
    另外在他的记忆中,中戏表演系91班还是出了不少人才的,比如未来的中戏院长郝戎,还有一位他很欣赏演员黄志忠、抗日神剧专业户李梦男、李云龙的老婆史兰芽等,哦,差点忘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刘天池老师,都是出自这个班。
    面对李冰询问的目光,赵坤只能道:“你看我和你红姐,还有王导,尤其是志文哥就在中戏,到时候大家相互有个照应不是。”
    好在李冰並没有他想像的死心眼,只见她低头沉吟了片刻,便抬头看向赵坤道:“导演,我听您的,明年报考中戏。”
    可能是觉得自己刚刚影响了饭桌上的气氛,说完她又衝著张国强道:“国强哥,你要不要跟我一块儿报考中戏啊?”
    正啃著鸡翅膀的张国强丈二摸不著头脑,脱口而出道:“我虽然是中专文凭,可我好赖也是佳未斯话剧团的正式演员啊!別上完四年大学毕业后,仍然分配到佳木斯话剧团。”
    一番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气氛顿时再次热闹起来。
    不过张国强也挺鸡贼的,趁机对赵坤道:“导演,你说我来京城发展怎么样?”
    赵坤对张国强这话一点都不意外,其实隨著各地话剧团的不景气,类似盖丽这种北漂的个体户演员大有人在。
    可能像尔滨话剧院这种大城市里的艺术团体还好点,小城市的话剧团是註定没有出路的。
    但这年头在製片厂尚未进行彻底改革,电视剧產业还未蓬勃发展的年代里,
    那些北漂的个体户演员们的日子並不好过。
    毕竟机会少嘛。
    张国强的想法很简单,无非是想让他多照应照应。
    “不怎么样!”
    一句话就让张国强脸上的笑容凝固,不过赵坤也没把话说死,接著道:“先等等看吧,等將来有机会再说。”
    其实张国强的形象还算不错,一米八三的大个子,既有忧鬱的文艺范儿,又透著桀驁不驯的气质,关键还有演技。如果把他拉到香港,就算演不了陈浩南,
    演个山鸡、乌鸦,甚至是靚坤,绝对不在话下。
    (不分章了,二合一)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