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97章 人物小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7章 人物小传
    赵坤在家承欢膝下了一个晚上便搬到了招待所和剧组住在一起他没有搞什么特殊化,和副导演王晓帅、摄影指导赵晓丁挤在了一间三人间。
    虽然前期的勘景工作已经完成,但开机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千头万绪。为了抢时间,赵晓丁一大早就带著摄影组的人马出发去拍一些空镜头。
    现在赵坤手头最不缺的就是胶片,所以《穆稜河畔》的耗片比初步定在了1:5,这个標准应该说相当宽裕。
    要知道目前製片厂拍电影主流的耗片比都在1:3到1:5的这个区间,个別经费紧张的剧组甚至將耗片比压缩至1:2。
    这让整个摄影组相当兴奋,尤其是那些来剧组实践的摄影系的学生们,耗片比越高,
    意味看他们能够上手实操的机会就越多。
    堂堂北电摄影系的学生,要是大学四年没有拍过胶片,谁敢称自己是摄影师啊?
    房间里就剩下赵坤和王晓帅两个人,王晓帅此时伏案正在结合剧本看赵坤早已完成的分镜画稿,时不时还在一张空白画纸上点点画画。
    他加盟剧组的时间不长,需要补课的东西很多,就连在火车上的时间都没閒著。
    副导演,不仅仅只是导演的助手。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王晓帅很有想法,这次主动要求过来当副导演,不仅仅是歷练,更想在这部电影里留下自己的痕跡。
    只是.
    识別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如今用在赵坤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大学四年,赵坤在各方面表现並不突出,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
    北电导85班九名本科毕业生当中,赵坤、路学常、楼燁和他王晓帅四人都是当年报考中央美院落榜的艺考生。
    论绘画功底,出自美院附中的路学常和王晓帅无疑是最强的,赵坤次之,楼燁最差。
    但楼燁对色彩,对构图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技法运用方面是班里最出色的。
    但当王晓帅翻看赵坤的分镜画稿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位大学四年的同学居然一点都不了解,这些分镜画稿的构图竟然无解可击,他实在找不出能够体现自己想法的地方。
    於是他只能从运镜方面入手。
    其实这有些纸上谈兵,毕竟很多事先设计好的镜头运用在实际拍摄中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但王晓帅不管,他必须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来凸显存在感,爭取取代王睿,成为常务副导演。
    赵坤正坐在床上看王志闻写的关於高启盛这个角色的人物小传。
    演员选定之后,赵坤將剧本发到了每个人的手里,除了熟读剧本、背台词之外,每人必须要上交一份各自所要扮演角色的人物小传。
    王志闻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交上来的人物小传足足有两万字,而且文笔还不错。他的人物小传不光围绕高启盛这个人物展开,而是將整个高氏家族做了溯源。
    高家最早来自山东,晚清时期闯关东来到东北,高启盛爷爷这一辈是靠淘金髮家的。
    赵坤看到这一段感觉有点闯关东的意思。
    二十世纪初为躲避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日俄战爭引起的战乱,选择来到鸡西落户,成为了一个拥有几十餉地的小地主。
    可好景不长,之后的九一八事变,小日本占领了东北。被隨之而来的开拓团抢了土地,高家家道中落,高启盛的爷爷因此鬱鬱而终。
    紧接著鸡西发现了煤矿,刚刚成年的高启盛的父亲被迫成为了煤矿的劳工,因为识字,还当上了一个小工头。
    抗战胜利后,鸡西煤矿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高启盛的父亲虽然帮小日本做事,却从未助约为虐,相反还保护了不少人,因此获得了宽大和留用。
    隨之娶妻生子,高启强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生的。
    高启强是40后,高启盛是50后。
    兄弟俩相差十岁,哥哥高启强稳重、朴实,颇有大家长子之风。弟弟高启盛开朗、活泼,和之后遭遇打击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高启盛从小被父兄保护的很好,同时也养成了喜欢玩闹,不思进取的性格。
    高启盛前期身上的特质跟很多东北老舅很像,比如不务正业,会来事,也会搞砸很多事,女人缘都很好之类的。
    也恰恰是在他成长过程没有遭遇过大的挫折和打击,才会使得火灾之后的高启盛始终走不出来,在面对高晓晨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来时,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我的心已经稀碎,黏不上了!”
    “坤导,我觉得这里可以用固定长镜头—这里全景,慢退,中景——这里可以採用俯拍镜头,最后给个特写王晓帅掌看自己的方案跟赵坤商量。
    赵坤听的很认真,仔细琢磨了一下,便点头道:“没问题,到时候按照你的思路可以再拍一遍。”
    “坤导,谢谢支持!”
    虽然赵坤没有全盘接受自己的建议,但同意按照自己的思路拍一遍,说明赵坤並不排斥不同意见,这让王晓帅很振奋。
    对於赵坤来说,电影本就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无非就是多拍一遍,最后对比一下,谁的效果好就用谁的唄。
    “啪啪啪!”
    有人敲门,王晓帅走过去把门开开,就看到李冰站在门口。
    “小李,有事?”
    “王导,导演在吗?”
    剧组多了两位副导演,大家私下里称王睿是大王导,称王晓帅是小王导,导演自然就是指赵坤。
    赵坤听到声音,便问道:“小李,什么事?”
    李冰拿著几张对摺的稿纸走进来,神情略显扭捏地递给赵坤道:“导演,这是我写的人物小传。”
    “好!”
    赵坤接过来,展开看了看,就三张稿纸,估摸著一两千字左右。考虑到她这个角色的局限性,能写这么多已经不错了。
    李冰笔下描述的黄瑶因早年失去父亲,在单亲家庭长大的缘故,是一个自卑、敏感的女孩子,同时她又处在少女的叛逆期,才会不顾母亲黄翠翠的反对,偷偷和高晓晨早恋云云。
    她將黄瑶的心態描写的很细腻,让赵坤总感觉她好像就是写她自己。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能够產生共情,真正走进角色的內心世界,从而更准確地把握角色的行为和情感。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让演员相信,將自己代入其中,从而更好地去塑造人物。
    “嗯,写的不错。”
    赵坤点点头表扬了一句,令侷促的李冰露出的笑容。
    早在试镜时,他就看出李冰不是个自信的人,有时候多表扬,有利於李冰建立自信。
    他想了想,又道:“下午就要进行剧本围读了,你的台词不多,我需要你在围读会上多听多观察,听听別的演员是如何表达的,观察他们的朗读台词时的表情细节,我想这个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眼中逐渐有光的李冰闻言,顿时绷著小脸道:“知道了导演,我会好好听,认真观察的。”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