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93章 独家新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3章 独家新闻
    “黄记者,不好意思啊,学校让我给同学们做个报告,来晚了,实在抱歉!”
    赵坤匆匆跑进会议室。
    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京城晚报》的记者黄大发起身握手寒暄:“没关係,我们也是刚到不久。赵坤导演,感谢您接受我们的採访。”
    同时介绍道:“这位是我们报社的录音员陆小路。”
    黄大发显然对这次採访准备的很充分,带了录音员和全套录音设备。
    “陆同志,您好!”
    赵坤瞧看这哥们有点眼熟。
    陆小路笑呵呵跟他握手道:“赵坤导演,您好!我是咱们学校录音系86级进修班毕业的。”
    “原来是师兄啊!”
    “不敢不敢,真要论起来您是85级的,您才是师兄。”
    进修班是八十年代大学教育的一个特色,旨在为在职人员提高专业技能,更新知识,
    以及提升自身素质。主要就是为了弥补人道洪流所造成的人才断档。
    因为摄像设备昂贵,摄像还未普及的年代,录音是採访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说到录音专业,北电录音系是仅次於北广的存在。当然人家北广那是为国家级媒体服务的,央视的节目主持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北广,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传媒大学。
    趁著陆小路在连接调试设备的工夫,黄大发跟赵坤閒聊道:“您今天给北电的同学们做了什么报告。”
    “没什么,无非就是给大家灌点鸡汤。”赵坤笑著隨口道。
    “鸡汤?”
    黄大发显然对这个新名词不甚理解。
    “哦,就是心灵鸡汤的意思,用来鼓舞人的,激发大家的积极情绪和心灵力量。”
    “心灵鸡汤!”
    黄大发嘴里念了一遍,眼晴一亮道:“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鼓舞和励志真挺形象的。”
    赵坤只是一不小心说漏了嘴,他可不想当后世心灵鸡汤的鼻祖,摆手道:“这个词汇最早来自西方,所谓鸡汤其实是鸡蛋汤,是教会在特定日子里分发给教眾的食物,称之为『从善的精神之汤”,俗称『心灵鸡汤”。”
    黄大发听的津津有味,在当下全面崇拜西方的语境中,赵坤这种能够很形象地说出洋为中用的名词,无疑是有文化的体现,是很有逼格的。
    “赵导,您一定看过很多书吧?”
    “呢,不算多吧,除了一些专业书籍之外,有喜欢的就看看。”赵坤含糊道。
    他可不想拿什么禁书作为藉口来给自己贴有文化的標籤,然后再用诺贝尔数学家的小故事来暴露自己的无知。
    “那您喜欢看什么书?”黄大发追问道。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採访已经开始了,那台已经接好录音机的索尼採访机就放在旁边。
    赵坤也发现了,他並不在意,虽然这次採访没有提纲,但上辈子多年的从业经歷,让他早已练就了一套应付媒体记者採访的本领,能够做到基本不踩坑。
    当然现在的记者相对还是比较善良的,应付起来毫无压力。
    “小说吧,我喜欢看小说。电影虽然是多种艺术的呈现,但我觉得本质应该还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去呈现艺术的表现形式。”
    赵坤三言两语就把话题拉回到了电影上面。
    黄大发其实很想从侧面来了解赵坤这个人,可突然发现对方能够很轻易地就掌握了话题的走向,內心难免有些气馁。
    一方面她作为一名新人记者很珍惜这次採访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坤友好的態度,她不好表现得过於础逼人。
    隨即便转向採访的正题道:“赵导,关於您获奖的这部名叫《黑洞》的短片,您能简单描述一下么?”
    “《黑洞》讲的是——”
    赵坤將这个三分半钟的短片故事讲了一遍。
    黄大发无疑是个文学女青年,在听完故事后,眼晴亮晶晶道:“哇,真的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很发人深省,难怪能拿金熊奖。赵导,您是怎么会想到这样一个故事的?”
    “想著想著就想到了。”
    赵坤笑著开了一句玩笑,继而收敛笑意道:“其实这是个偶然,或者说灵光一现吧。
    你肯定也知道,去年我差点没毕业,就是因为毕业答辩没有通过,当时我很著急,就想著如何能够应付过去,不然回家都没办法交代,后来就想到了这个故事,並写成了剧本。
    这里我要特別感谢郑洞天老师,他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剧本特別好,鼓励我拍出来。不但把学校的器材借给我,还给我提供了五盘宝贵的胶片。
    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王睿、赵晓丁、学长王志闻、陶金,是他们帮助我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所以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於我们整个小团队的。”
    掌奖,出名,这是赵坤来到这里一直期盼並为之努力的自標。
    如今已然达成,同时还在官方有意地推波助澜下,用年少得志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但自己的横空出世,势必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许是上辈子经歷了太多的尔虞我诈,各种黑水,使得赵坤心里始终绷著一根弦。这个世界最不缺那些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甚至见不得別人好,损人不利己的小人。
    所以赵坤觉得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低调。
    越是风头正劲的时候,越是要隱藏个人,突出集体的贡献。
    赵坤就是想通过这次採访的机会向外界传递这么一个信號。
    黄大发觉得赵坤的回答有些跑题,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问道:“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您的这部短片《黑洞》是不是把中国短片拉高了另外一个层次?”
    赵坤笑了笑,道:“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其实我们有很多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导演,比如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可能目前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我相信在不久將来,肯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导演。”
    又是一个很官方的,近乎於標准答案的回答。
    这让坐在对面黄大发很疑惑,一个刚刚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青年导演,不应该是意气奋发,充满性格的吗?
    而眼前的赵坤,却充满了圆滑,让人无懈可击。
    她本能地皱了皱眉,稍微停顿了一下,重新组织语言道:“我注意到先前您在接受央视採访时曾提到,您的成功源自於勤奋。我想请问,除了勤奋之外,还有什么元素?”
    “应该是清醒吧。其实这次获奖,我一直觉得是运气成分占了大多数。我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一次偶然的成功並不能证明我就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而且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导演,应该有信任度的积累,就是你能不断地拍出优秀的电影。我很幸运,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接下来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所以,您已经开始准备新作品了,能谈谈您的这部新电影吗?”
    “当然可以。”
    赵坤等的就是这个,今天的採访除了传递自己谦虚谨慎的信號之外,就是想趁机宣传一下自己马上就要开机的《穆稜河畔》。
    这年头国產电影的流程,无非就是製片厂把电影拍出来,以固定的价格卖给中影发行,所谓发行就是卖拷贝,整个流程毫无宣传可言。
    真正票房大爆的电影,远的如《少林寺》、《庐山恋》这种的不说了,因为那是电视还未普及,全民精神生活饥渴的年代。
    就说近两年,最火爆的无疑就是张一谋的《红高梁》。
    火爆的原因就是因为《红高粱》拿了金熊奖,这是开天闢地头一遭,从国家级媒体到地方报纸全部下场,在大加褒扬的同时,也是对《红高梁》这部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
    想想看,以平均两毛五的票价,让《红高梁》获得了四千万的票房。如果按后世的换算方法,《红高梁》1988年四千万的票房,相当於观影人数超4亿。
    而被公认的最火爆的2025年春节档,从1月28日到2月4日,总票房高达95.1亿,观影总人次为1.87亿,这还不到《红高梁》的一半。
    包括三年后《霸王別姬》4800万的票房,和五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5000万的票房,都是获奖后,官方媒体褒奖宣传的结果。
    赵坤这两天很火,用三十年后的话来形容就是始终牢牢占据著热搜榜第一的位置,他就是想趁著这波热度宣传一下即將开机的新电影。
    黄大发当然也非常乐意配合,毕竟刚刚夺得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金熊奖的我国青年导演即將开拍新电影的消息,妥妥的独家新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