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王牌飞行员 - 第565章 航空火箭弹试飞测试,新的军工产线
第565章 航空火箭弹试飞测试,新的军工产线
经过紧张的研发和改制,耗时一个多月时间。
方文在缅北主持的三个项目都进展迅速。
到4月中旬的时候,泰山一号的改造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整个飞机外形已经从f.220的空中怪兽模样变成了流线型机身。
特别是那两个外置的螺旋桨,也安装在了重新改造后的上单翼左右两侧。
剩下的改造,就是飞机的内部结构和新型发动机的安装。
原有的4台600马力的12缸直列式液冷发动机,将会更换成4台1050马力的西罗改进型12缸v型液冷发动机。
说来也巧,这两种发动机的技术还是出自同源,都是hispano-suiza公司出品,不过西罗改进型是方文对hispano-suiza最新航空发动机技术进行的改造提升。
或许是同源的原因,更换新发动机后初次开机测试,就顺利通过了。
而于此同时,另外两个项目组也在航空火箭发射巢定型后,赶制出了加装发射巢的两款军用飞机。
是以,现下方文开始进行飞机试飞测试了。
4月16日的缅北基地。
亚热带的气候,让这里早早就变得炎热,毒辣的太阳却盖不住跑道旁人群的低声议论——所有人的目光都胶着在那两架即将划破天空的钢铁造物上。
两架改造好的飞机停在制造2厂的试飞跑道上。
一架炮舰机,一架截击机。
炮舰机只是在飞机两侧机翼加装了两个10连发的火箭弹发射巢,其他都没有改变。
截击机却是一种全新的飞机型号。
为了保证火箭弹发射稳定性,飞机在速度上没有太大要求,时速在400-450公里,载弹24枚82毫米火箭弹。
而这次进行试飞的,就是泰山航空的掌舵者方文。
虽然有危险性,但没人去劝说方文不要进行试飞,毕竟在飞行领域,他才是真正的权威。
当然,方文也不是没有安全意识的人,此时的他,正在两架飞机中亲自进行检查。
随着发动机的启动,他与两架飞机融为一体,了解了飞机的内部情况。
在没有起飞前,这种异能检测,只能发现结构性的问题。
倒是没啥大问题,他关闭发动机,从飞机上下来。
与担任试飞地面指挥的制造2厂厂长林逸飞交谈。
“先测截击机,让热气球靶升空。”
热气球拖靶是专门为测试航空火箭弹准备的,毕竟飞机拖靶危险性太大,很容易在航空火箭弹发射后连拖靶机都会被火力覆盖。
而无人热气球拖靶,就没有这种担心了,只要放上天,就可以开始飞行实弹测试。
林逸飞点头应是,拿着泰山步话机下令:“气球组,一到三号靶升空!”
他这边刚说完,基地外某处,十几个穿着工装的汉子开始忙碌。
他们点燃燃料盆,在燃烧热气流的影响下,干扁的热气球开始臌胀,随后升了起来,要不是有绳索固定,已经飞上天了。
几名工人在吊篮里检查了一番后,确定没有啥问题,顺着绳子滑了下来,然后解开固定绳,一到三号热气球靶升空。
看着远处的气球升空,方文戴上了飞行帽,登上火箭弹截击机,启动发动机。
飞机在跑道上逐渐加速,飞上天空。
在起飞的同时,方文也时刻关注着飞机的运行情况。
机翼两侧和飞机前端腹部加装的火箭弹发射巢,增加了800公斤重量,这种载重,已经没法再挂载航空炸弹,飞机前端只有一挺20毫米机炮作为自卫武器。
为了应对这种负重,以及火箭弹发射后对机身的影响,飞机的机翼也加宽加长。
目前来看,挂载火箭弹发射巢,对飞行并没有什么影响。
而其他飞机部位,也正常。
一直到飞机飞上高空,方文也没有发现影响飞机的大问题。
随后,他退出机械感知状态,以一个正常飞行员的状态进行飞行测试。
通过目测,前方2000米外,有3枚热气球。
三个气球,代表三架飞机,正好是日军的最小空中战斗单元。
这个距离,正处于预发射状态,飞行员已经可以进行预瞄准,
随即,他的视线看向屏幕。
三个瞄准具中,代表左侧航空火箭弹发射巢的那个瞄准具中出现了目标。
方文一边保持平稳飞行,一边微调发射巢射向杆。
随着他的操作,3枚热气球进入了准星正中。
他按下了发射键。
机翼左侧的火箭弹发射巢中,以0.5秒间隔的频率,依次对外发射航空火箭弹。
第一枚火箭弹离巢的瞬间,体感超群的方文明显感觉到机身传来一阵细微的震颤,像被什么东西猛地往后拽了一下。
透过座舱侧窗,能清晰看到那枚 82毫米火箭弹拖着淡白色的尾迹,在阳光下划出一道近乎直线的轨迹。
其折迭尾翼展开的时机刚刚好,并且没有丝毫歪斜。
0.5秒的间隔转瞬即逝,第二枚、第三枚……七枚火箭弹次第射出,尾烟在湛蓝的天幕上织成一道整齐的扇形弧线。
而在每一枚火箭弹发射时,还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金属声。
这是发射巢内部的卡槽弹簧复位与发射管壁碰撞的声音。
方文再度退去异能,而是紧盯着 crt屏幕,这个观察角度,比肉眼更直接。
几秒钟后,屏幕中闪过几道黑影,随后瞬间出现了一片白光。
那是火箭弹的延迟引信集群爆炸后产生的光污染。
白光褪去,屏幕中的热气球已经没有了。
7枚航空火箭弹在空中集群殉爆后,冲击波裹挟着破片瞬间撕裂了帆布,热气球像被戳破的肥皂泡般急速瘪下去,拖着绳索坠向地面。
“首发集群命中!”地面指挥台的喊声通过步话机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继续释放热气球靶四到十号。”方文命令道。
这次测试的目标是6架,相当于一个小型空袭编队。
方文想看看对付更多飞机情况下的截击效果。
在他命令下,6个热气球升空。
在热气球飞上高空后,方文重新开始瞄准。
他的左手稳住操纵杆保持航向,眼睛同时在注视着瞄准屏幕。
因为左侧发射巢已经清空,因此只能用右中两个瞄准具进行瞄准。
在右侧的瞄准界面中,4只热气球正借着风势微微晃动,这是飞机数量最集中的一个瞄准区域。
方文的右手也同时进行微操,控制着火箭弹发射巢射向操作杆进行调整。
屏幕上的准星跟着轻轻跳动,他根据风速表的读数,将瞄准点往气球漂移方向偏了半格,再次按下发射键。
右侧七枚火箭弹发射,同样是0.5秒的间隔,但因为飞机左侧机翼略微倾斜,尾迹在空中迭成一道更密集的扇面。
这一次,方文特意留意了机翼的形变——加宽加长的机翼在发射后坐力下微微弯曲,却像被绷紧的钢片般迅速回弹,蒙皮上的应力纹路在机械感知中一闪而逝,完全在设计承受范围内。
这4只热气球的结局比第一次3只更彻底。
火箭弹直接穿透了帆布,在吊篮里轰然引爆,燃烧的碎片混着沙子簌簌落下,连绳索都被烧断成几截。
还剩下2只气球漏网,方文也没打算放过。
这次他决定试一下,单发模式。
当然,这种模式,恐怕只有他才能做到精准命中。
随即,方文拉升了高度,让飞机与目标形成 30度俯冲角。
这是模拟拦截敌机群时的常用姿态,也是最考验火箭弹弹道稳定性的角度。
他将中间发射巢的瞄准框套上去,这次没有急着开火,而是以机械感知状态进行超能瞄准。
在机械感知状态下,他获得了更全面精确的数据,远比通过crt屏幕看到的信息要多。
这些信息在他的大脑高速运算下,得出了最佳射击数据,随之才用右手进行调整。
第一发火箭弹射出。
冒着白色尾焰飞向目标。
但这次,却在目标左侧爆炸,冲击波将热气球吹向另一边。
对此,方文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进行着超能瞄准,一枚枚火箭弹发射而出,最终在第四枚才命中目标。
随后,又是三发火箭弹,总算是将最后一只热气球击落。
显然,这种初级发射巢的单发命中率是个大问题,即便是通过超能进行预判,一样会出现错漏。
方文觉得,除非是超凡状态,普通的异能状态的命中率也只能达到3成。
显然,对于普通飞行员来说,它只适合于集群攻击,单发就是浪费弹药。
火箭弹截击机的实战测试就此结束,方文驾驶飞机降落在跑道上。
他下机后,截击机项目组的工程师和开发人员纷纷围了过来。
他们第一时间,围绕火箭弹发射巢进行检测。
三个蜂窝状的装置此刻除了中部发射巢还有3枚没有发射外其他已经清空,发射巢金属表面被尾焰熏出淡淡的焦痕,但固定螺栓没有丝毫松动,连接处的缓冲弹簧仍保持着弹性。
方文也宣布道:“所有火箭弹发射完毕,机身无异常。”
测试观察员举着记录本大喊:“左侧七发六中!右侧七发全中!中间7发单发中二!”
这个成绩,让工程技术人员们欢呼,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苦战一个半月最好的结果。
随后,方文又驾驶了炮舰机进行了测试。
炮舰机的测试靶场设在基地西侧一片高地不平的区域。
方文驾驶着炮舰机低空掠过时,能清晰看到地面靶标在阳光下投下的斑驳阴影。
左侧山腰的碉堡;山脚那三辆废弃卡车,是模拟日军的坦克;再远点的沙袋工事则代表着步兵集结点。
这些目标零散分布,恰好考验火箭弹的面杀伤覆盖能力。
他拿起话筒:“炮舰机进入靶区,高度1000米,速度两百二十公里。可以开始演习。”
这是预设的实弹测试内容。
具体攻击目标,由下方决定,充满随机性,让测试人员没法提前进行考量。
片刻过后,无线电设备中传出声音。
“敌军出动了3辆坦克,正在攻击我方阵地,请求空中打击,摧毁目标。“
“收到。”
方文操作飞机调整机位,将机身正对目标区域。
crt屏幕中出现下方的汽车景象,方文立即按下发射键。
左侧火箭弹发射巢倾泻而出,在三辆废旧汽车区域连续命中爆炸,火焰腾空而起,硝烟将整片区域隆重。
过了一阵,硝烟散去,那里的汽车已经被集群航空火箭弹炸成了一堆烂铁。
这威力,似乎比喀秋莎更直接。
也是,喀秋莎是抛射,火箭弹发射巢是直射,集中度和命中度都比喀秋莎要有优势。
见此情况,方文心中不由大喜。
显然火箭弹发射巢,对地面进攻有着巨大的改善。
随后,他针对这个模拟战场的其他区域进行了火箭射击测试。
一天测试时间结束,两款机型都有不错表现。
这个结果,让方文看到了改变敌我战力的方法。
他立即将此情况发报给白云飞,白云飞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延安汇报。
之前军代表前来缅北基地参观过泰山风暴火箭弹发射器,对这类武器的威力有过了解,并也向延安进行了报告。
现在泰山航空竟然又研发出了更高效的火箭弹武器,确实很诱人。
为此,一封电报发回,询问能否将现有的炮舰机大规模加载火箭弹发射巢。
毕竟相对于空战而言,炮舰机队日军地面部队的压制性更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炮舰机保有量也很高。
这个要求,却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苏联提供的那批火箭弹,并不够用。
如果继续采购的话,费用也太昂贵了。
必须得有自己的火箭弹生产厂,才能解决弹药的问题。
但生产火箭弹需要的工业设备,是一个体系,泰山航空真的可以做到吗?
很难。至少没法从苏联那里获得想要的生产线。
为此,方文将视线放到了欧洲,随即让巴黎分公司通过情报渠道发布一条秘密购买工业产线的消息。
这个消息,方文原本不指望马上就有回应的。
可谁想,竟然有人主动找上了分公司,洽谈军用级工业产线的出售。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