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
    苏泽的奏疏上附上了棱堡的设计图。
    所谓棱堡,就是在四方城墙的边缘做出棱形的凸起,架设炮台防御的城堡。
    而且和普通的城墙不同,棱堡的墙体很宽,专门用来架设大炮。
    而城墙下是护城河或者壕沟,而在壕沟再前方,则是一道向下的缓坡。
    四位阁老都不明白,苏泽为什么要提议建造这种奇怪的城堡。
    就连最精通军事的赵贞吉也摸着胡须说道:
    “这凸起的棱堡,看起来像是马面墙,或者是瓮城?”
    赵贞吉这么一说,众阁老也点头。
    马面墙,就是城墙上凸起的城墙,这种城墙的作用就是驻扎弓箭手,用来射杀攻击到城下死角的敌人。
    很多明代城墙都有马面墙,所以赵贞吉这么一说,四位阁老大概明白苏泽这个棱堡的作用了。
    但是这份奏疏送入宫中后,又被皇帝重新打回内阁,要求内阁调查清楚棱堡的可行性。
    四位阁老只能又将苏泽喊来内阁,又喊来几名兵部和工部的官员旁听,这种内阁询问官员具体问题,在唐代也被称之为“堂对”,也就是“政事堂对问”。
    苏泽踏入内阁后,看到的都是老熟人。
    四位阁老之外,兵部尚书霍冀,工部尚书雷礼赫然在座。
    也对,棱堡关系到军务和营造,这两人在场也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部官员在场,苏泽就看到了帮助自己修房子的傅顺和万敬。
    两人偷偷向苏泽递来一个笑容,苏泽也微微点头致意。
    这样的场景,让苏泽想到了前世的论文答辩现场。
    堂对一般都是讨论具体问题,气氛也相对的轻松,先是高拱定了调子说道:
    “陛下要求内阁验证棱堡之事,所以本官请了兵部和工部的官员过来。”
    “先从兵部开始问吧。”
    这时候,一名兵部官员站起来,他介绍道:
    “苏翰林,下官是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戴旭,有几个疑问想要请教苏翰林。”
    兵部职方司的职责是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督造军事建筑是工部的业务,但是要兵部负责验收。
    所以职方司主事也是专业人士。
    “戴主事请问。”
    “苏翰林,棱堡凸出来的部分,是和马面墙同理,是为了架设火炮防御吧?”
    苏泽点头称是,戴主事接着问道:
    “可为什么要在堑壕前设置缓坡?岂不是方便敌人进攻吗?”
    众人看向苏泽,这个缓坡确实是众人最不能理解的设置。
    苏泽慢条斯理的说道:
    “火炮从城墙上向下炮射,正如苏某曾经在《乐府新报》上所写的,万物都有引力,炮弹自炮口射出,就会向下抛射。这个缓坡就是为了更好的射杀敌人。”
    听到这里,四位阁老和兵部官员们都连连点头,但是在场的工部官员都觉得脖颈一寒,苏泽竟然连这个都考虑到了!
    戴旭又问道:
    “为何棱堡要设置成棱形?”
    对于这个问题,苏泽自然也是早有准备。
    他拿出一张准备好的图纸说道:
    “诸位请看,如果这城堡的凸出部分,建造成方型和圆形,那么在这些地方就有炮射死角。”
    “而如果设置为棱形,则整个城堡就没有一处死角。”
    苏泽指指画画,众人迅速明白了设置棱形的好处。
    苏泽这个棱堡,并不是为了城堡的外形,而是为了让火力能相互覆盖,保证整个城堡没有任何死角。
    苏泽说道:
    “以炮护城,以城屏炮,这就是苏某所设计的棱堡。”
    “在棱堡城墙上,分别设置佛郎机炮、大将军炮等多种炮台,在敌人远近距离分别射击,加上弓箭手和劲弩手近射防守。”
    “一座棱堡中只要驻扎千人,储备足够的粮食和弹药,百倍之敌攻打城下,也拿棱堡毫无办法。”
    百倍?
    这下子赵贞吉和兵部尚书霍冀都皱起眉头,认为苏泽是在吹牛。
    但是苏泽却知道自己不是在吹牛。
    棱堡,也叫做文艺复兴城堡,这种城堡在重炮出现前,所有进攻者的噩梦。
    在东亚,就发生过一次经典的棱堡攻坚战,叫做热兰遮之战,这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打得最艰苦的一战。
    进攻方是郑成功,而防守方是荷兰人。
    这场战争郑成功投入登陆兵力两万人,还调集了自己所有的舰船,而防守的荷兰人不足千人。
    这场战斗郑成功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部队,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荷兰人还坚持了半年多,最后还是因为粮食和弹药耗尽才被攻克。
    而如今草原上的蒙古人几乎没有火器,在东胜州建造棱堡,还真的能抵挡百倍的敌人。
    兵部上下都很满意,但是工部站出来说话了。
    发言的是万敬。
    万敬拱手说道:
    “苏翰林,按照您的说法,要在棱堡中布置火炮,可如何将火炮运送到东胜州?”
    众人看向苏泽,显然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苏泽淡淡的说道:
    “直接在大同铸炮就是了。”
    万敬说道:
    “大同虽然有石炭,但是苏翰林怕是不知道,北铁不适合铸炮,连做大将军炮都不合格,更别说是佛郎机炮了。”
    “朝廷要铸造鸟铳和佛郎机炮,多用闽铁,可如果要在大同铸炮,就要将闽铁运送到大同,那耗资太大了。”
    工部尚书雷礼也点头。
    闽铁,也就是福建所产的钢铁。
    大明铸造的火器一言难尽。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抱怨朝廷产的鸟铳容易炸膛,不如缴获的倭国鸟铳好用。
    而明末孙元化所写的《西法神机》一书中,更是直接说明制作鸟铳和佛郎机炮要用闽铁,切不可用北铁。
    苏泽微微一笑,这就是冶铁技术的问题了。
    之所以现在北方的铁不行,那是因为北方冶炼的时候用的是含硫量比较多的煤炭,而这个时候的人并没有认识到,含硫高的煤炭会脆化铁材。
    对于这个,苏泽也早有预案。
    他对着雷礼和万敬说道:
    “苏某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北铁的材质优于闽铁!”
    在场众人都诧异地看向他,尤其是兵部尚书霍冀问道:
    “当真!?”
    苏泽点头说道:
    “千真万确!”
    众人看向苏泽,都露出震惊的表情。
    你怎么连铸炮都会?
    苏泽当然知道在场众人震惊的原因。
    其实大明早就意识到火炮的先进,在朱元璋灭元的战争中,火炮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只不过明初所用的火炮是大将军炮。
    所谓大将军炮,是用铁箍将铁条箍成炮管,这种火炮听起来就知道气密性很差,炮弹的射程和威力都不足。
    在明武宗正德年间,刚刚抵达西方的葡萄牙人,和大明发生了一场屯门海战。
    这场战争虽然以大明战胜结束,但是也让大明意识到了火炮的威力,而当时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炮,就被命名为佛郎机炮。
    大明很快就意识到了佛郎机炮的价值,并且开始使用佛郎机炮。
    也是在正德年间,心学宗师王阳明领兵平定宸濠之乱时,就使用佛郎机炮作战,“震惊百里,贼胆破”,遂大获全胜。
    佛郎机炮是一种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
    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
    但由于这个时代的铸造技术,佛郎机炮的气密性也不好。
    苏泽真正想要安置在东胜卫棱堡上的,是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是一种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装火炮。
    在火炮安置引线后,再从炮口装入火药和炮弹,由于炮身是一体铸造的,所以气密性远远要比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好,威力也要大得多。
    现在大明还没有红衣大炮。
    历史上的红夷大炮,是在万历年间,由荷兰与葡萄牙人引入中国的。
    但是苏泽还是很有信心,自己能够提前铸造出红夷大炮。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时代的火器,无论东西方其实也就那么点技术含量。
    用黑火药推铁丸罢了。
    就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乌尔班大炮,也就是一个大号的铁丸发射器,无非就是火药装填更多,发射的炮弹更大。
    影响火炮性能的,其实就是炮管的材质和铸造工艺。
    甚至连铸造工艺也没什么复杂的,中国人从青铜时代就开始玩失蜡法了。
    真正让火炮性能拉开差距的,要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西方开始用钻膛法制造火炮,那时候火炮的气密性和制造速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加上新式火药的发明,才有了近代那威力巨大的火炮。
    所以制约大明火炮性能的,其实就是一个因素——材料。
    就这样,一场关于棱堡的堂对,就已经被苏泽歪楼到了铸炮上。
    看到这个情况,首辅李春芳咳嗽了一下说道:
    “肃静!”
    李春芳看向苏泽,问道:“你真的能用北铁铸炮?铸出不亚于闽铁的火炮?”
    苏泽立刻说道:
    “下官愿意担保,一定能造出远胜于闽铁的火炮。”
    李春芳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让工部配合你铸炮,等火炮铸成后,再议棱堡的事情。”
    李春芳又看向苏泽问道:
    “铸炮需要多长时间?”
    苏泽想了想说道:
    “回首辅,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这么久?”
    苏泽说道:
    “回首辅的话,要练出比闽铁更好的北铁,就需要更好的铁炉,铸炮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但是建造铁炉要时间。”
    李春芳点点头说道:
    “雷尚书,那就请工部配合苏子霖,建造他说的铁炉。”
    雷礼亲热地对苏泽说道:
    “苏翰林有什么需要的,直接来工部就行了,傅顺和万敬,你们都要听从苏翰林的吩咐。”
    傅顺和万敬连忙应了下来。
    ——
    堂对结束之后,已经到了下衙的时间,苏泽干脆直接返回家中,刚到门口就见到了等待自己回家的妻子。
    苏泽心中一暖,成婚之后他终于有了家的感觉,对这个时代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看到丈夫要去书房,赵令娴也没有打扰,而是亲自送上了熬好的羹汤,给苏泽先垫垫肚子。
    等坐在书桌前,苏泽打开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今日堂对的结果,都在苏泽的预料之中。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修棱堡复设东胜卫疏》送到内阁,内阁召集堂对,请宿主解释棱堡的作用。
    工部官员提出火炮运输的问题,有关棱堡的建设计划被留中。
    ——【模拟结束】——
    【是否费5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剩余威望:366点。】
    其实苏泽大可以选择等到威望值足够再执行。
    但是苏泽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使用威望点强制执行。
    因为自从这个结果上看,朝廷不愿意建设棱堡,不是因为棱堡不好,而是认为将火炮运输到棱堡的耗资太大。
    说白了,这是个成本问题。
    所以苏泽与其费这宝贵的五百点威望值,还不如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而苏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改进冶铁和铸炮技术。
    不是说北铁没办法铸炮吗?那只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修建棱堡的事情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苏泽不相信满朝诸公看不到棱堡的好处。
    而且改进冶铁技术,也能减轻火炮的重量。
    苏泽穿越前的历史上,明清铸造的火炮,都要比西方笨重。
    这其实是冶铁技术的落后,导致明清火炮需要更厚的膛壁,才能避免火炮炸膛。
    所以苏泽一直都在设计新的炼铁炉。
    而这一次的堂对,也是苏泽故意引导到了铸炮问题上,然后当着四位阁老的面立下赌约。
    这才有了李春芳让工部配合自己铸炮的事情。
    苏泽嘴角露出笑容,如果这种新式冶铁炉能成,那解决的不仅仅是铸炮的问题,而是真正有机会让大明走入工业化。
    钢铁是工业时代的骨架。
    ——
    次日,苏泽直接来到工部。
    万敬和傅顺拿着苏泽的铁炉设计图。
    傅顺是纯粹的土木人,他从施工角度出发说道:
    “耐火铁炉倒是不难砌,但是这个顶要怎么做?还有这个风箱?”
    万敬则要比傅顺有文化多了,他看了苏泽的设计图,疑惑的问道:
    “苏翰林,这难道是炒钢法?”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