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菜农逆袭 - 第170章 提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70章 提车
    完全不施化肥,蔬菜产量会腰斩;不打农药,虫害爆发将不可控。就像人一样,小孩要长身体就得补营养,生病了要吃药。
    尤其是遇到了大规模的病虫害时,合理使用低毒农药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但关键是怎么用。
    用量和时机很关键。
    化肥需要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精准配比,此前陈家志就提过叶菜追肥的比例。
    菜心每隔5~7天就得追一次肥,每亩尿素10~20斤,复合肥20~40斤混合施用。
    农药就是注意提前预防,以及如何与防虫网、遮阳网进行配合,总之就是八个字: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别傻乎乎的等有虫有病了才开始打药。
    这一个月都是这么过来的,敖德海、戚永锋、敖德良三人都有了些经验。
    至少记住了时间和比例,多久施一次肥,打一次药,每次用量大概多少。
    不过这还不够。
    三人都是听陈家志的安排在执行,并没有主观能动性。
    而且这个比例是浮动的,什么时候多一点,什么时候少一点,基本靠菜农的观察和感觉。
    这个感觉也需要培养,需要多次反复强化。
    以后也有专业仪器,不过陈家志也没用过,完全靠多年经验,凭肉眼观察。
    其实还涉及到土壤养护,以及选择优质农资等等,但这些都是陈家志的事。
    也怕三人记不住,便没有多说。
    后世很多消费者对农药和化肥畏之如虎,其实也大可不必。
    化肥和农药都是蔬菜种植的必须品,即使是有机蔬菜,也允许使用特定种类的化肥和生物农药。
    真正危害健康的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和超量使用化肥。
    陈家志的觉悟不算高,但道德水准还是有的,而且如果能精准使用化肥和农药,对他的管理,以及蔬菜品质也都更为有利。
    陈家志说:“再给你们半个月时间适应,从9月份开始,施肥和打药都交给你们自己安排了,没问题吧?”
    三人都陆续点了头。
    “那就先这样,你们忙,我去提车了,中午一起在家里吃一顿,别嫌弃啊,都早点回来喝两杯,下午可以晚点出工。”
    “好!”
    “陈老板你买的啥车啊?”
    “了多少钱?”
    “装的菜多吗?”
    “能坐几个人?”
    刚才培训时默不作声,现在一说到酒和车,敖德海三人都陆续打开了话匣子,接连问了起来。
    没有男人不爱车。
    尤其在这个年代,一辆三轮车都能成为村里最靓的仔,何况是一辆卡车。
    陈家志笑道:“车已经到了,等我提回来你们就知道了,好了,你们先忙去吧,今天搞不好要下雨。”
    陈家志心里还惦记着台风。
    这都17号了,八月都过了一半了,再晚也没几天了,所以今天才想着打药预防。
    走在菜田小径上,最近十来天播种的菜苗长势都还不错,也很均匀。
    不出意外,这批菜苗应该能赶上行情。
    车也回来了,也不用再愁运输的事,心里有点美啊!
    “家志,这会儿去提车啦?”
    易定干戴着草帽,光着上身,披着汗巾走了过来,刚才应该在挖地,锄头都还放在地里。
    接过烟后,陈家志笑道:“嗯,说了这么久,也该提回来了。”
    易定干闷了一口烟,吐出两个字,“真好!”
    “三轮车你还要吗?”
    “买了肥料,还差点钱。”
    “没事,钱晚点给我也行。”陈家志笑了笑:“反正也是三手的,你给我2000元就行。”
    易定干摇了摇头,“你这才三个月,就又折价了一半,也不用这么照顾我。”
    “那2500元?”
    “这还差不多。”
    “也就500块。”几万块的买车钱都要出去了,这话陈家志说的轻描淡写。
    “也就你不拿500块钱当回事。”易定干沉吟道:“小龙给我说了,他还想念几年书,多学点东西,之前我俩的事,你就别放心上。”
    “啥事啊。”
    “……”易定干语噎片刻,又说:“反正他跟着你,确实比跟着我要强点,后面也让他跟着你,你多教教他。”
    “那明年呢?”
    “我争取让他在这边上学,好歹再多认点字。”
    易定干又回到了地里,挥起了锄头,偶尔抬头看一眼陈家志走远的背影。
    不一会儿,另一边又响起了微耕机的轰鸣声,对比手中的锄头……没得比。
    心里不知何时却没了嫉妒。
    可能是小龙和他说想读书时,才意识到心里的那点嫉妒有点可笑。
    一直以来,他才是这群人的带头大哥。
    虽然一开始只是下苦力的菜工,后来又沦落为苦哈哈求生存的菜农。
    但也勉强算领头人吧。
    一群人里,也属他家底稍厚,条件稍好一点。
    可很快家志变了,肯下苦力也就罢了,关键还种啥啥赚钱。
    用家芳的话说,祖宗显灵,开窍了。
    他也想开窍,于是也时不时烧香求祖宗保佑,但始终没反应。
    一直到易龙和他说想读书,他才反应过来,祖宗可能给他施过法了,但他肚子里没墨水,想开窍也开不了啊,这不是难为祖宗吗?
    他又想到了易龙,肚子里的墨水比他还少,以后岂不是更难?
    的确,易龙也可以和他一起种菜。
    但身边就有例子在,种菜要想种出人样,也得有知识,光靠下苦力就真只能挣三瓜两枣辛苦钱。
    握着手中的锄头,易定干感觉更有劲了。
    另一边,
    陈家志回了家后,就见易龙在晃动着婴儿摇篮。
    易龙笑道:“舅舅,豆豆太赖皮了,我一停下不摇,他就哭。”
    陈家志笑了笑,也蹲下来看了看,小声说:“那你就摇着,等他睡熟了就好。”
    “舅舅你要去提车了吗?”
    “嗯,马上出发,今天带不了你了,在家帮忙带下孩子,你舅娘要准备中午的菜。”
    “要得,要得,把他交给我你就放心吧。”易龙拍了拍胸口,又说:“明天就能开新车去卖菜了吧?”
    “应该可以。”
    “好耶。”
    又去厨房看了看,和李秀打了招呼,陈家志才又回自家换了身干净衣服,又去照了照镜子,感觉比白净时更有味了,怎么就没人叫他靓仔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
    …
    这年代买卡车麻烦。
    所以陈家志选择了加价服务,通过二级经销商提车,还附带一条龙上牌服务。
    在城天平架汽车市场,就聚集了多家卡车经销商。
    在一座广场上,陈家志围绕着一辆深蓝色卡车来回打量。
    圆滚滚的车头,四个圆灯如同四只明亮的眼睛,没有哨的装饰,却更显沉稳。
    如同宋代瓷器的素雅,不事张扬,却自有一股内敛的气质。
    车厢内部虽简陋,但处处透露着实用,最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宝塔仪表盘,尖尖的。
    这车陈家志还算熟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跃进。
    南京跃进131。
    仿制日本五十铃,从1983年开始生产,标准货厢4.2*2.1*0.55米,标称载重3吨。
    但实际载重超出想象。
    陈家志前世在上海,就听一位老板吹过牛,1998年开着跃进131,从江苏盐城去西安,拉了9吨藕,全程国道,开了3天多时间。
    真实性不可考证。
    但也能证明这车耐操,与五十铃相比肯定是天差地别,胜在价格便宜,载货也多,也是这时候个体户首选的轻卡。
    看了外观后,陈家志又对发动机号进行了核对,检查了货厢焊缝,测试了离合器~
    “兄弟,怎么样,这车可以吧?”
    “没问题了,老板,提车吧。”
    买车的地方是驾校张教练给介绍的,提现车要加价。
    另外,他买的也不是标准版,而是加强版,货厢4.5*2.2米,标准载重3.5吨。
    又加装了1.5米高的货厢护栏,加上交强险、上牌等等,一共支付了6.8万元。
    如果去南京厂家直营点提车,车价要便宜许多。
    但他也没那时间。
    再度检查了随车文件后,陈家志才坐上轻卡,突然心里怪激动,心跳明显加速。
    点燃的仿佛也不是发动机,而是一颗躁动的心。
    跃进发动机噪音也确实大,动力也不是很足,但它就是为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了新的期待。
    与此同时,东乡菜场。
    一群人坐在台阶上聊天,在后厨帮着做饭的男女也不时到前门来看了又看。
    “回来了没?”
    “应该快了吧?”
    “还没回来啊?!”
    厨房里也火热朝天,陈家芳和李明坤掌勺,一个又一个硬菜都在准备着。
    又出锅一个菜,陈家芳问道:“李秀,家志说等会儿谁杀鸡了没?”
    “他说他自己来杀,他之前杀过一次鸡了。”
    “是哦,差点忘了,以前小时候他最怕杀鸡杀鸭了。”
    “现在长大了嘛。”
    “是啊,长大了,几万块的车说买就买,要能开回村里洋盘一下就好了。”
    忽地,只听前院爆发了一阵阵欢呼声。
    “回来了,回来了!”
    “这车好大!”
    “真买回了!”
    “不得了,这一车该能装多少菜哦!”
    李秀和陈家芳也放下手里的活,到了前院,只见男女老少都站了起来,齐刷刷的看着一个方向。
    那里,一辆圆头深蓝色卡车开了进来。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