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 - 第110章 0107【创业很辛苦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0章 0107【创业很辛苦啊】
    校内网的内测期,暂时定为两个月。
    第一个月主要用来找bug,验证核心模块稳定性,调试浏览器兼容性等等。
    第二个月会逐步增加邀请码,让用户自己去邀请朋友,观察自然裂变的增涨速度,观察用户的留存率数据。同时,测试500/1000人级并发访问的服务器稳定性。
    具体时间可以略微调整。
    当确定核心流程无致命漏洞,用户留存率超过50%,每日新增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提前从内测转为公测。
    在内测阶段的中后期,还要完成服务器扩容,搭建初期客服体系,以应对公测阶段更大规模用户的涌入。
    陈贵良仔细捋了捋——
    服务器暂时是借北大的,但到期了就要归还,用户过多还得继续扩容。(必须准备一笔钱)
    兼职客服暂时招一个就行,如果用户太多忙不过来,到时候可再招一个全职。(需要增加1—2名客服。)
    开发和维护人员,暂时有两个就够了,即郭枫和一个兼职程序员。忙不过来就再招一个全职。(需要增加1个程序员。)
    产品经理,由陈贵良自己担任。
    敖师姐可以带兼职学生做地推。(敖彦莀在清华推广三国杀挺有效果,办事能力不错,可以拉入团队。)
    董千秋和另一个兼职程序员,负责三国杀网络版的开发。(后续还得招聘员工,给游戏配音也需要钱。)
    搬进新办公楼之后,至少得简单装修,还要购买各种办公用品。
    钱有点不够用啊。
    ……
    “你打算贷款多少?”汪凯问道。
    陈贵良反问:“汪老师,我这种情况能贷多少?”
    汪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介绍起来:“有三种贷款方式。”
    “第一,我帮你联系中关村科技园。以你三国杀、校内网做抵押,可贷你那些项目估值的40%—60%。但你的两个项目都还没做起来,我估计很难通过贷款评估。”
    “第二,市和区两级政府的贷款。前者需要你聘用足够多的京城户口员工,后者需要成立半年以上并有营收门槛。你都达不到要求。”
    陈贵良心想:既然这两种贷款我搞不到,那你还说个屁啊。彰显自己的价值?
    汪凯继续说:“第三种,是我们的园区孵化基金,以债权或可转债的形式投资。你知道什么是债权和可转债吗?”
    “知道,就是借钱的专业化表述,”陈贵良问,“利息多少?”
    汪凯说道:“低息,年利率0—4%,具体多少看你项目的价值。现在的央行基准贷款利率是5.58%。另外,允许你前两年只偿还利息。”
    陈贵良由衷说道:“非常优渥的条件了。”
    汪凯笑道:“像你这种初创企业,只能贷5万—50万元。我试试看,尽量给你多申请一些。但我建议你暂时别贷,等校内网公测之后再说。如果网站数据喜人,我能给你贷来50万元满额,而且还能压低贷款利率。”
    “谢谢汪老师。”陈贵良心情大爽。
    同时他又仔细回忆,以往跟汪凯的各种交流,想知道汪凯是否有透露什么意思。
    好像也没有暗示过啥。
    还是不要贸然送礼了,免得弄巧成拙。下次可以请他吃饭,饭馆档次稍微高些,看他答不答应再说。
    陈贵良离开孵化办公室,走到门口又停住:“汪老师,科技园大厦什么时候完成内部基础装修?”
    “已经搞完了,正在验收。能正式入驻的时候,我第一时间通知你。”汪凯说道。
    陈贵良再次感谢,下楼跨上自行车,吹着口哨回学校上课。
    今年建好的那栋楼,叫北大科技园创新中心,也叫北大科技园大厦。
    地上16层,地下3层。
    北大还修建了畅春新园做配套设施,那里既有学生公寓,也有科技园人才公寓。陈贵良的公司员工,今后可以住进公寓里。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陈贵良的心情过于畅快,口哨吹着吹着,就渐渐变成唱歌。
    自行车从北大东门驶入,直奔二教楼而去。
    他即将上的课是《逻辑学导论》,授课老师为北大数学系毕业的刘教授。
    幸好只是导论课,初高中数学知识就够用了,否则陈贵良学起来还真困难。
    来到教室,时间还早,座位只被占了一半。
    “陈总,亲自来上课啊?”
    陈贵良刚在教室坐下,就有个哲学系的新生跟他开玩笑。
    “再不来怕是要挂科了,”陈贵良叹息道,“上节课我就没听,抱着书自学的时候,那些符号看得我眼晕。”
    又有学生问:“陈总,校内网什么时候开通邀请好友功能?”
    “你昨晚注册账号了?”陈贵良问。
    那学生笑道:“陈总热情相邀,我肯定得捧场啊。你那校内网的功能,比校友录牛逼多了,开放注册以后肯定能火。”
    “借你吉言,有空一起去南门外腐败。”陈贵良其实已经忘了这人叫啥。
    交友太多,他记不住。
    又有几个学生,把书放桌上占座,专门跑过来跟陈贵良聊天。
    一些问三国杀,一些问校内网,也有讨论诗词创作的。
    这幅场景,看得那些不知情的学生一头雾水。
    “那个男生是谁啊?很受欢迎的样子。”
    “不认识。”
    “我知道。他叫陈贵良,元培班的大一新生。这小子刚开学就做生意,一口气创办两家公司。”
    “真的假的?”
    “骗你干什么?”
    “公子哥吧?家里肯定很有钱。”
    “人家农村来的,骑着破自行车到处推广三国杀。听说他开公司的钱,是自己写文章赚的稿费。”
    “那也太牛逼了!”
    “……”
    陈贵良的名气,正在一点一点壮大。
    当然,也有人不屑,提起他就嗤之以鼻。
    认认真真听完一节课,陈贵良又骑着车赶路。
    大忙人。
    很累!
    一间小型录音棚外,记者赖丹丹已经等了十多分钟。
    “你怎么才来啊?”赖丹丹埋怨道。
    陈贵良连忙解释:“刚下课就赶来了。”
    赖丹丹说:“你可真够忙的。”
    北大的艺术学系就有小型录音棚,配音也可以找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客串。
    主要是价钱便宜,一顿烧烤就解决。
    在这里录音一小时,只需要80块钱。如果找中关村周边的中科录音棚、红灯笼录音室,一小时收费三五百。
    其实,北大的广播台和电视台也能录,而且还是免费的,但录音效果太差。手续也比较麻烦,还得向校团委或者宣传部申请。
    赖丹丹带着陈贵良进去:“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音乐学专业的孔羽珂,这位是……”
    “孔师兄好,麻烦你了。”
    “汪师姐好……”
    全是业余的。
    他们主修音乐学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甚至还有课程叫《音乐心理学》。
    让他们分析或创作音乐挺在行,配音效果估计还不如边关月。
    但能用就行,主打一个便宜。
    以后有钱了,重新给三国杀配音,把边关月喊来配甄姬。
    “父亲,大革,粽谋愧矣!”孔师兄开始配孙权。
    录完一遍,陈贵良说道:“孔师兄,孙权不是东北人。麻烦注意一下口音,别把方言整出来了。”
    孔师兄纳闷儿道:“卧也妹说东北话啊。”
    “行吧,继续录,师兄你收着点。”陈贵良都想自己上场了。
    草台班子,万事都可以将就。
    赖丹丹站在旁边偷笑,这些师兄师姐,全是她帮忙介绍的。
    孔师兄平时唱歌很专业,咋配起音来就一股大碴子味儿?
    不过东北口音的孙权,确实很有趣。
    赖丹丹已经把陈贵良的采访文章,发给校报编辑了,暂时还未刊登出来。
    一般学生是懒得看校报的,有那时间还不如去bbs浏览帖子。
    但大概10%—15%的学生会看,主要是学生会和社团干部,以及其他需要获取校方信息的人。
    偶尔一两期的阅读量会大增,因为校报上有学者专栏,定期采访那些知名教授。比如季先生、厉先生等等。
    “你们录吧,我还有采访任务。”赖丹丹看了一阵就走人。
    “师姐慢走。”
    由于陈贵良不讲究效果,水平参差不齐的配音,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
    陈贵良跟四个业余配音演员,风风火火杀去南门烧烤摊,这是他支付给师兄师姐们的“工资”。
    嗯,不用给钱。
    中途还去了趟科技园,把录好的配音交给董千秋。
    吃烧烤喝得半醉,陈贵良推着自行车回来,把车锁在36号宿舍楼前。
    他突然不想回寝室,一屁股坐在楼前国槐树下。
    宿舍楼北侧的银杏已开始落叶。
    远处的开水房,男生女生提着暖水瓶,正在那里排队等着打水,互相说笑聊着各种趣事。
    楼外的电话亭,有个女同学逗留许久,时不时的发出几声轻笑,估计在用201电话卡跟外校男友聊天。
    几个男生结伴走到小卖部,其中一人问道:“这里有没有卖三国杀?”
    周围挺喧嚣热闹的,国槐树下的陈贵良,却仿佛跟外界隔离开来。
    他们好简单快乐,我搞这么累有意思吗?
    算了,回去睡一觉。
    陈贵良其实就是每天想的事儿太多,报了14门课还要开两家公司,还得抽空写《明朝那些事儿》。
    一天到晚就没闲下来过,精神和体力都有些透支。
    他终于明白,为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读着读着突然休学或退学。
    一般人真扛不住。
    这个周末得好生缓缓,不然陈贵良人都要废了,去首经贸找边关月玩一天。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