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 第223章 话事人是公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3章 话事人是公主?
    五月中旬,阴雨绵绵。
    清晨时分,李治负手站在大帐门口,只见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地上,在帐外行成一个个小水洼。
    这里已是鄯州地界,也是李治出巡的最后一个地方。
    等武媚娘回来之后,他便打算返回长安了。
    这两个月的出巡,不仅考察了田制改革的效果,也让他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假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鄯州百姓,别说发家致富了,就算他想去一趟长安城,也极为困难。
    唐朝出行制度极为严格,要想出远门,需要找一个极好的理由,向里正申请公验。
    里正再向县衙申请,层层上报,光走流程就要等上好几个月。
    如果理由不充分,还会被驳回,又得重新申请。
    有的人申请了一两年,依然无法离开所在州县。
    就算申请成功,也会规定好出行时间,两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必须返回,否则就会因公验延期,被官府扣押。
    正因如此,这个时期做商人也非常不容易,没点关系,光是公验这一关,就能把人卡死。
    这是从隋朝继承而来的制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非常残酷。
    在隋唐以前,天下混乱了数百年,那个时期,别说安稳种田了,活下来便是一种奢求。
    所以隋唐之后,为了地方稳定,防止有人聚众造反,才制定了严格的出行制度。
    对经历过战火的百姓们来说,能安安稳稳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种对李治来说窒息的出行制度,他们也能安然接受。
    至少武媚娘一路探访下来,百姓们似乎对现在的生活,都很满意。
    李治感慨之余,也明白一个道理,人的幸福感,是需要一个参照物的。
    这个时期的百姓,因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以此为参照,只要安宁的生活,就会感到满意。
    反之,若一个人的参照标准太高,纵然衣食无忧,出行自由,也会感到诸多不满。
    正当他思考人生时,不远处,武媚娘在一群人簇拥下走了过来,张多海在一旁帮她撑着伞。
    地面尽是淤泥水渍,武媚娘的裙摆尽是泥土,衣服上也有很多雨渍。
    “媚娘,辛苦你了。”李治伸手拉住她的手。
    武媚娘任由李治拉着自己进入帐内,笑道:“陛下,妾身这些日子寻访下来,倒觉得挺新鲜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李治拉着她到帐内坐下,朝她问:“今日可有收获?”
    武媚娘脱下披风,递给张多海,笑道:“一半一半吧。”
    李治奇道:“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根据妾身打探到的情况,鄯州土地兼并的情况不少,尤其是鄯州最西边,大部分田地,都被某个世族给买下了。”
    “哦,是哪个世族?”
    武媚娘微笑道:“是陛下很熟悉的一个姓氏。”
    李治捏了捏她的手,道:“别卖关子,说!”
    武媚娘道:“长孙家。”
    李治心中一凛。
    长孙无忌虽被削职为民,国公府也收回了,却并未抄家,依然有不少产业。
    如今长孙无忌被罚守昭陵,长孙冲被贬到地方,也不知他们家族的产业,由谁打理。
    “媚娘,长孙氏可配合田制改革?还是说,也和柳氏一样搞小动作?”
    武媚娘道:“所以妾身才说一半一半,他们之前确实在兼并田地,但陛下推行田制改革的最初几天,长孙一族,就将田产全部还给鄯州百姓了。”
    李治愣道:“归还?”
    “是的。”
    李治点了点头,道:“他们竟如此配合,如今长孙氏由谁当家,长孙冲吗?”
    武媚娘道:“长孙无忌去昭陵之前,召集长孙一族开了次族会,将族长之位,传给了长孙诠。”
    “那就难怪了。”李治先是点头,随意一愣,道:“等会,长孙诠不是在河北吗?怎么动作这么快?”
    武媚娘凝望着他,道:“陛下,长孙诠已经将族务,都交托给他的妻子了。”
    “那不就是新城吗?”李治讶道。
    武媚娘笑道:“正是新城,便是她做主,将长孙氏各地的田产,全部还给百姓的。”“长孙氏族人肯听她的?”
    “陛下,长孙一族的人可不傻,虽然眼下吃点亏,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可是划算的很。”武媚娘似笑非笑的道。
    李治稍一细想,便即明白了。
    自长孙无忌被贬之后,长孙一族的地位不断下跌。
    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长孙无忌以前位高权重,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而且得罪的都是些大人物,其中包括不少宗室亲王。
    如今长孙无忌垮台,长孙一族那些强大的对头,难道会放过他们?
    这就跟当初杜氏垮台一样,因得罪的人太多,导致短短数月时间,杜氏便被除名世族。
    长孙无忌的那些对头都位高权重,就连李治眼前的武媚娘,也是其中之一。
    他们甚至不需要亲自出马,只需一句话、或者一个态度,自有人帮他们报复长孙一族。
    长孙诠眼下也不过是个小县尉,自身难保,更保护不了族人。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新城公主。
    所以他将族务交给新城公主,是一步绝妙的棋。
    新城公主身为皇帝最喜欢的妹妹,由她管理长孙一族事务,那些想报复长孙一族的人,就得掂量掂量。
    可以说,正是因为新城公主的存在,再加上辛茂将等官员暗中保护,长孙一族才没有步杜氏后尘。
    之前新城公主只是受丈夫所托,名义上负责管理族务,并未直接管理。
    如今因田制改革,她亲自出面,这也对外宣告,长孙一族的事务,确由她管理,别人也只能打消幻想了。
    李治不知道长孙诠这个决定,是否是长孙无忌指点。
    对他来说,田制改革是否顺利,才是最重要的。
    长孙一族既然肯听从新城公主的安排,他也懒得去多想他们的动机。
    “罢了,既然他们肯让新城主事,也没什么不好。”李治摆了摆手。
    武媚娘也不纠缠此事,轻轻道:“陛下,是不是该返回长安了?”
    李治正要回话,门外忽然来了一名内侍,与王伏胜附耳说了几句话。
    “伏胜,怎么了?”李治抬头问。
    王伏胜快步过来,道:“陛下,灵州蝗灾的事查清楚了,是永徽二年的事,当时不止灵州蝗灾,关内道共有五州,都闹了蝗灾。”
    李治道:“其他四州情况如何?”
    王伏胜道:“在朝廷赈济下,都挺过了蝗灾。”
    武媚娘讶道:“既是如此,为何灵州的赈济粮不够?”眸光一闪,道:“难道有人贪污了?”
    王伏胜道:“回殿下,当时负责赈灾的是灵州司户参军事,名叫李文琮,后来进入户部,担任仓部郎中。后来陛下整饬户部时,此人被问罪革职,流放岭表。”
    李治脑海中隐隐浮现出一张面孔,记得他当初询问长安仓情况时,召见过此人问对。
    “如此来看,是此人贪污了?”
    王伏胜低声道:“应该是的。”
    武媚娘道:“陛下,柳氏中人很可能是知道此事,才去购置灵州田产。”
    李治点了点头,道:“伏胜,派人去大理寺,给狄仁杰传旨,让他把此事调查清楚。”
    王伏胜应诺一声,转身正要出帐,刚到门口,王及善与他擦肩而过,进入帐内。
    “陛下,苏毗传来最新消息。”
    李治道:“情况如何?”
    王及善道:“禄东赞跑了,不过娘波部和达波部发现了吐蕃军队,正准备与他们交战!”
    李治道:“很好,把消息传给薛仁贵和苏定方,再传朕旨意,允许他们自行决定进攻吐蕃的时机。另外,以后有任何消息,先向他们汇报,再传消息回长安。”
    王及善提醒道:“陛下,还有六诏和天竺。”
    李治道:“六诏那边,让薛仁贵统一调度便可。天竺那边,派人给王玄策传话,只告诉他大唐即将攻打吐蕃,让他见机行事就行了。”
    王及善道:“臣领旨。”
    李治走到大帐门口,望着外面还在不停下着的小雨,悠悠道:“媚娘,咱们可以回长安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