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811章 海权优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迎着皇帝的目光,刘遵宪信心满满道:
    “大宁之战以后,大明和建虏的形势,已经发生逆转。”
    “此前,辽东兵马在野战中难以取胜,故而只能守城。”
    “但是大宁之战,表明装备新式火器的大明军队,能够轻易击败建虏。”
    “臣以为建虏平定,不过时间问题。”
    这话听得朱由检点了点头,认同刘遵宪的判断。
    事实上,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朱由检才答应英国公攻略安南。
    刘遵宪能有这个见地,说明他在边防部长上是合格的,称得上干练之臣。
    想着刘遵宪上任后恪尽职守,朱由检赞赏道:
    “卿有这个见识,边防部长是合格的。”
    “大明的边防交给你,朕是十分安心!”
    对刘遵宪不吝夸赞,鼓励他再接再砺。
    群臣听到这番话,对刘遵宪尽皆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边防部长,此时出了这么大脸。
    刘遵宪心里也极为高兴,更觉得当今皇帝是位明君。他之所以谋求起复,本就是为了立功谋个爵位,如今更极力表现道:
    “新军野战能胜,就可以寻求建虏决战。”
    “大宁之战的时候,建虏在草原上,被他们逃了出去。”
    “但是如果朝廷大军按杨参谋长的十面张网合围,建虏在辽东就无路可逃了。”
    “到时一鼓作气,定能击败建虏大军。”
    这个策略,是参谋部战略的延伸,枢密院的大臣都是赞同的。
    不过朱由检听到之后,却总感觉有些熟悉。
    他思索大明和建虏的战斗,猛然想到了萨尔浒之战,皱眉道:
    “十面张网是防御封锁策略,把它转为进攻,能适合吗?”
    “当年杨镐兵分四路,可是被建虏集中兵力,一路一路击败。”
    “如果大明分进合击,建虏会不会重施故伎?”
    这个问题,刘遵宪是想过的。但他没有自己表现,而是把舞台让给了杨嗣昌。
    毕竟谁都知道,杨嗣昌才是皇帝着意培养的人。他在枢密院的发言权,仅次于袁可立一人。
    此时,杨嗣昌就信心满满地道:
    “陛下,当年萨尔浒兵败,是因为大明太过轻敌。”
    “如今则已不然,各军都知道谨慎。”
    “只要如同宣大兵马那样安营扎寨,建虏纵然集中兵力,一时间也攻不下来。”
    “其他各军在接到消息后快速合围,说不定还能把建虏留下来。”
    “所以臣以为十面张网不但可以用于防御,进攻同样适宜。”
    向皇帝详细解释了十面张网在进攻中的用法,以及参谋部做出的预案。
    这份方案,把各军的兵力、相互间的距离、通信方式、营寨搭建等等,全部考虑到了,让朱由检非常满意。
    认识到参谋部已经越来越合格,朱由检很是赞赏地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杨卿准备的好啊!”
    “这十面张网之策,就是新时代的十面埋伏。”
    “建虏再是能打,也要被杨卿困死。”
    “这份方案朕准了,以后作战时看着办!”
    批准了杨嗣昌的十面张网方略,让枢密院为执行这个策略做准备。
    如果将来还有其他方略,同样也可以提出来。
    群臣羡慕地看着杨嗣昌,知道这个策略若是执行,他必然是平定建虏功劳最大的人之一。
    刘遵宪对这个后辈同样极为羡慕,但是他知道作战方略不是自己的责任,作为边防部长的他补充道:
    “以十面张网之策对付建虏,至少需要十万新军。”
    “臣以为可抽调五万边军精锐进京,把他们编练成新军。”
    “如此五万新军,再加上辽东各军,足以把建虏完全困在里面。”
    “只需几次大战,建虏在其中就必然覆灭。”
    “如此辽东平定,就能够承载千万移民。”
    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方略,认为边军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海军。
    朱由检微笑着点了点头,像是认同刘遵宪的说法。
    但他很快转移话题道:
    “五万新军,单是兵器就至少需要百万两银子。”
    “算上他们需要的饷银,军费就更多了。”
    “如果能把辽饷用于编练新军还好,可惜现在辽东那边不愿意。”
    “卿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费?”
    刘遵宪闻言张了张嘴巴,一时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他想说扣点辽东的饷银练新军,但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几个月前,朝廷要裁减辽东军队编练新军时,辽东将领就表示宁可主动打建虏,也不愿手下军队被裁撤。
    所以才引发辽东大战,之前草原上的战斗都是为这一战做准备。
    如今朝廷已为辽东之战调动诸多兵马和物资,这一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有关于辽饷的事情,都要在辽东大战结束后再论。
    想编练新军的话,也只能从其他地方找财源。六百万两辽饷,暂时无法分润。
    枢密院群臣只要想到好好的方略不能实行,就忍不住眉头大皱。
    他们现在和皇帝一样,对吞噬军费的关宁军越来越看不惯。
    正当这些人想发表对辽饷的意见时,忽听皇帝说道:
    “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开拓南洋,不仅关系到海防和移民,还关系到财源。”
    “喻卿你来说说,今年海关税收,一共收到多少钱?”
    喻安性听到这个问题,颇是得意地道:
    “海关设立以来,关税年年增多。”
    “今年虽然还未过完,但是前十一个月的关税,加起来已经超过百万。”
    “预计今年税额,能有一百一十多万。”
    这是大明把海上力量投入缉私、并且允许郑芝龙等人对逃税者任意劫掠,所带来的收益。
    在官方和海盗两个方面的挤压下,一些海商开始倾向于缴纳关税。
    尤其是今年大明航运集团上市,对沿海的港口、灯塔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并且发布海图后,很多海商变得越来越遵纪守法,听从海军衙门的指挥。
    那些拥有航运集团万分之一以上股份、成为股东的海商,更是在这方面不敢含糊,以免被取消优待。
    这些因素,导致海关税收一路猛增,今年已达到百万之巨。
    刘遵宪听到这个数字,羡慕得简直无法言语。
    以前边关税加海关税一共才二十多万,没想到分家没多久,海关税就猛然膨胀起来。
    相比之下,边关税就几乎没有变化了,他们收到的税款,还要全用于边防和边疆建设。
    这让他羡慕之下,急忙道:
    “陛下,海关分给户部的一半税款,能不能拨给边军?”
    “用这个款项编练新式军队,不出五年就能练出五万新军。”
    “如此定可五年平辽,彻底平定虏患。”
    朱由检哈哈大笑,向刘遵宪等臣子道:
    “这下你们明白,朕为何优先发展海军?”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海洋的时代,需要靠海贸挣钱,征收更多的赋税。”
    “实话告诉你们,按照内府监在市舶司和郑芝龙那边的统计,大明的海关如果应征尽征,足以征收千万关税。”
    “这些钱户部拨出一半,就能轻易编练出足够的新军。”
    “你们说,是不是优先发展海军,用海上得到的财富,补贴边防将士?”
    “千万关税”四个字,让殿中听到的臣子,尽数为之一震。
    他们以前虽知道海贸赚钱,却从来没有想过,单是征收关税,就能岁入千万。
    这几乎相当于大明的一半税收,朝廷如果能得到这笔钱,就不用为财政问题忧虑。
    袁可立急忙追问道:
    “陛下,征收千万是怎么算的?”
    “是不是在竭泽而渔?”
    朱由检笑着说道:
    “四海之水汪洋无尽,怎么可能竭泽而渔?”
    “喻卿你来说说,现在有多少人逃税?”
    喻安性当然是不想说的,因为这显得他这个海军部长没能力。
    但是迎着皇帝和群臣的目光,他知道自己如果欺瞒后果很严重,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海上船只,十有八九逃税。”
    “东宁保险公司拦截船只收保险费时,能拿出税单的海商,不过十分之一。”
    “如果那些人都依法纳税,海关税收确实可能达到千万。”
    刘遵宪恨恨骂了声“奸民”,上奏道:
    “陛下,偷逃关税的人如此之多,臣以为应该严惩。”
    “海军应加强缉私,不让他们逃税。”
    还有人提议禁止不纳税的船只出海,发现就要击沉。
    一时间,武英殿人声鼎沸,对关税尽是关心。
    朱由检对他们提出的办法笑而不语,直到他们声音落下来,才向这些人道:
    “现在你们知道,海军为何要比边军优先吧?”
    “朕今天就定下一个国策,海军要优先挣钱,为边军提供更多军费。”
    “具体的转移支付办法,海军部、边防部和户部一起商议。”
    “靠军队征收来的赋税,要优先用作军费。”
    确定这个原则,喻安性非常欢喜。因为这明确说海军比边军优先,海权重于陆权。
    刘遵宪虽然有些不甘,但是面对皇帝分钱的提议,却又难以反对:
    不承认海军优先的话,海关税他们就分不到了。
    拿了人家的钱,只能对人家服气。
    就这样,在边防部默认下,朱由检确定大明今后的国策,就是海权优先。
    然后,他才向喻安性道:
    “方才诸位说的,喻卿要都记下来,把有益的汲取。”
    “另外,大明航运集团要拓展业务范围,为依法纳税的商人,提供更多服务。”
    “海关税收和缉私收益,也可以和沿海卫所分润。”
    “争取让逃税漏税的海商无处可逃,无法在大明海军控制范围内做生意。”
    用武力和服务双管齐下,促进依法税收。
    同时,掣签流放、剥夺公民身份等办法,也被朱由检用于关税收取——
    凡是被发现偷税漏税的人,都要征收罚款取消大明公民身份,每年还要抽签,把一部分人流放出去。
    大明的海关税收,此后年年增加,敢偷逃税款的海商,逐渐被挤出海洋贸易。
    这些都是以后的变化,现在海关税收为海军部带来的,是南洋攻略的通过。
    只要明年的辽东大战不惨败,朝廷就会开始对安南的攻略,解除南洋航线上的危险,助英国公等贵族开藩。
    朱由检道:
    “安南攻略,不需要朝廷出兵,军费也由参与的公侯承担,战利品同样归他们。”
    “但是各支兵马,需要有人指挥。”
    “总兵朕决定让张世泽担任,护军使一职,众卿有何推荐?”
    后勤部长闵梦得之前没说话,此时开口说道:
    “征讨安南,最大的问题在气候。”
    “护军使最需要做的,是避免大明将士因为水土不服减员。”
    “臣以为应该选熟悉南方气候的,例如南赣巡抚史永安。”
    “他和李橒都曾在贵阳保卫战立功,臣以为可以胜任。”
    显然,闵梦得作为枢密院中熟悉西南的人,想争取对东南的发言权。
    推荐的也是西南有功将士,为他们争取职位。
    朱由检对此点头认可,斟酌之后下令道:
    “史永安在南赣担任巡抚刚一年,就让李橒去吧!”
    “他之前因为金盆案受了委屈,给他个立功机会。”
    “告诉他一定好好干,将来在交趾选封地。”
    这显然是封爵许诺,群臣听到后一阵艳羡。
    交趾这块地方,在他们看来是周边最好的地域了,可惜被皇帝封给了公侯,他们没有机会。
    李橒有机会在交趾选封地,他们怎不艳羡?
    定下这个人选后,朱由检又调海军陆战队的吴江龙,以副将身份担任参谋长,负责作战方略——
    毕竟主将张世泽以前没打过仗,只是凭借英国公世孙的身份,担任总兵协调各军而已。
    出使越南的使者,理藩院提议张镜心担任。
    此人是天启二年进士,曾任礼科给事中,对朝廷的礼仪典章颇为熟悉。
    朱由检任命他为使团负责人,从理藩院和行人司选人,向安南各方势力宣读旨意。
    在他出发之前,特意召见嘱咐。(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