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647章 英烈庙和纪念碑
内城卫所安排好后,接下来就是外城,也就是南城那一片区域。
这里虽然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建造城墙圈入城内,京城的人却仍旧称为外城,显示和内城的区别——
不过在三环路城墙有可能修建的情况下,估计以后外城会成为三环路城墙的别称,这里会被专称为南城。
这片区域最初位于城墙外面,是以城外关厢自行发展起来的,规划很不合理。
除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几条城门大街外,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规划。巷子、胡同歪歪扭扭,看着很不美观。
朱由检有心把京城打造成现代化城市,作为大明城市的标杆,当然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存在。决定对南城区大肆整改,重新规划一遍:
“正阳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正阳门南路,东面有一条河。”
“可以改造之后,作为在明堂周围环绕的辟雍。”
“朕打算把这一带整体拆迁,用于修建明堂,将来召开国会。”
“它的对面,则修建英烈庙,祭奠为大明牺牲的英烈,以及历代留名的英烈。”
这显然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把正阳门南面那一大片整体拆迁。
想着这里面的难度,还有需要的费,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建造明堂也就罢了,英烈庙的建造,臣以为值得商榷。”
“大明英烈可以作为功臣从祀,历代功绩显著的英烈,也有文庙、武庙可祭祀。”
“臣以为英烈庙可以不用建造,或者等钱粮充足后再建。”
显然,他对所谓的英烈庙并不感冒,不觉得有什么建的必要。
礼部尚书成基命、工部尚书商周祚、左都御史王在晋等人,也是这个意见。
他们认为建造明堂就行了,不用建什么英烈庙。
但是朱由检却很坚持,因为这是收拢军心民心的重大举措,如同后世的纪念碑一般。
他向群臣说道:
“三才天地人,朝廷有天坛祭天、地坛祭地,却没有专门的庙宇祭人。”
“朕设立的英烈庙,为的便是祭祀为国献身的人。”
“他们英勇殉国、杀身成仁,是为社稷苍生牺牲,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如此焉能不祭祀?不让他们享受香火、永远被后世铭记?”
这一连串话语,让群臣哑口无言。
认识到所谓的英烈庙,是皇帝厘正祀典的重要举措。
嘉靖皇帝利用大礼议区分敌我的事情殷鉴不远,群臣只要不是想跟皇帝对着干的,基本都不敢再出言反对。
更何况英烈庙祭祀的是为国牺牲的英烈,这些人的后裔若是知道他们拦着皇帝不要建庙,估计首先会骂起来。
唯有毕自严仍旧说道:
“英烈庙是该建造,但不能是现在。”
“明堂的建造已经是大工程,至少要费钱粮数百万。”
“同时修建英烈庙,朝廷财政难以负担。”
朱由检知道这是现实问题,颔首道: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但是明堂的建造不用急,国会仍在筹建中,需要十几年时间。”
“建明堂用木料还是混凝土还没确定,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准备材料、或者验证技术。”
“朕以为可先建英烈庙,仿照太庙建造。”
这个说法,让在场的臣子面面相觑,觉得皇帝要建造的英烈庙规格太高了。
朱由检却不管他们心里是何想法,继续道:
“英烈庙是为祭祀英烈所建,里面要陈列大明英烈的名字,还有历代青史留名的英烈。”
“文忠烈公死前,曾经留下绝笔:”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如此忠烈岂能不褒扬,为之立庙祭祀?”
来自皇帝的肯定,让群臣中一些心怀忠义的臣子,对此纷纷赞许。
尤其是同为江西吉安出身、视文天祥为榜样的李邦华,已经伏地拜道:
“陛下能有此念,臣等死有何憾。”
“朝廷钱粮紧张,臣愿捐一年俸禄,用于建造英烈庙。”
袁可立等人也纷纷拜下,同样表示愿意捐钱建英烈庙。
可以说,在皇帝把文天祥抬出来后,这些人再也没有什么异议。
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英烈庙的建造,要比明堂还重要。
他们积极捐款捐物,想要把英烈庙尽快建出来。
朱由检见群臣情绪激昂,同样十分高兴。
因为这代表着朝堂上的臣子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在推崇忠义。
不忠不义的臣子,自然会受唾弃。
他起身走到李邦华面前,亲自扶起了这位历史上在甲申之变中同样殉国的人,又让群臣起身,向他们道:
“卿等的心意朕是明白的。”
“英烈庙的建造,也接受士民捐款。”
“李卿就费心些,负责筹备英烈庙。”
“将来要让天下人,都看到先烈们的事迹。”
李邦华激动领命,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一定要办好这件事,祭奠文天祥等英烈。
文天祥的名字是如此好用,以至于朱由检把祭祀日期,放在了他殉国的那一天:
“文忠烈公腊月九日就义,恰在腊月初八后一日。”
“以后腊日的八九十日假期不仅要猎取猎物祭祀祖先,还要祭祀英烈。”
“西长安街向西的山中有古墓,可以说是一块吉地。朕决定把那一带划为烈士陵园,安葬为国牺牲的烈士,设立文忠烈公等人的衣冠冢,以供士民祭祀。”
“按照皇陵规格安排一个卫做陵卫,还有专门的陵户,负责烈士陵园的维护,作为英烈庙的守卫。”
这样一个规格,和以太庙规格建造英烈庙相同。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是把英烈,简直当成祖宗对待。
虽然一些人心中腹诽,却没没有人敢在这时,提出什么异议来。
李邦华还积极献策道:
“为国牺牲的烈士,可谓忠义之至也。”
“臣以为可用后军都督府的忠义前卫,作为烈士陵园陵卫。”
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为国牺牲不仅需要忠义,还需要一腔奋勇。”
“文忠烈公一介文人,却能在天顷之时奋勇起兵。”
“如此可谓忠义,又可谓是大勇。”
“当用义勇前卫,作为烈士陵园和英烈庙守卫。”
他不希望大明的士民在遇到危难时只知自杀殉国,忘记了文天祥毅然起兵的勇气。
所以选择了义勇前卫,作为英烈庙守卫。
希望人们在国家危难时,都能义勇向前,保卫国家。
定下这个之后,朱由检又安排了英烈庙之下,更基础的祭祀体系。
那就是在让各个卫所建立公墓和烈士陵园,在这次卫所迁移时把墓地一并迁移。
这是东宁卫设立的经验。
在东宁诸卫逐渐稳定后,那些迁到东宁定居的人员,开始想把祖坟迁过去。
首先是涿鹿三卫迁移过去的人员,他们都是世官,祖坟很轻易地被迁移了过去。
然后是陕西的移民,因为路途遥远,大部分人又没有条件回乡。所以只能向军民府请求,把坟墓整体迁移。
那些出身卫所的人还好说,来自各地的流民,坟墓却着实不好找。
如今陕西地方还在忙着此事,并且请求把占据耕地的墓地迁移,由城隍庙设立公墓。
此次卫所改制,朱由检就把这件事一并考虑了进去。京城卫所的坟墓要集中迁移,设立公共墓地。
同时,公墓中还会设立烈士陵园,专门安葬英烈。让那些受褒扬的家族,更加乐意迁移。
这让一些臣子终于恍然,明白了皇帝为何设立英烈庙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收拢军心,减少这次迁移卫所的阻力——
就算有舍不得家业的卫所世官,在面对先祖入祠享受祭祀的大义下,反抗的时候将会非常没有底气。
他们的地位和富贵就是祖辈挣来,如今祖上要被褒扬入祠,他们怎能反对?
在这个孝道大义下,他们就是不愿迁移,也必须听从朝廷的指挥。
将来英烈庙和英烈祠,以后也会成为卫所将士的精神支柱,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选择时,激发出更多的勇气。
所以,虽然建立公墓和陵园上会费一些钱粮,群臣也毫不犹豫地同意。
——
这时,李邦华想到了一个问题,询问皇帝道:
“陛下,英烈庙的位置,是不是该放在东侧?”
“和明堂的位置互换,和太庙方位对应。”
这让朱由检皱起了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明堂的位置,是他看京城的河流选定的。京城中轴线上有河的地方,只有正阳门南路东侧最适合。
如果和英烈庙位置互换,那么要么挖一条跨过正阳门南路的河流,在路上修建桥梁。要么只从护城河引水,建造得距离城墙更近些。
想到刚刚规定的限高措施,朱由检道:
“烈士已经西去,放在东侧不妥。”
“还有,把英烈庙和纪念碑建成南北方向,让站在明堂上的人能看见。”
“朕要让国会议员们看到,社稷苍生是英烈们献出生命维护的。希望他们在投票的时候,能做到‘庶几无愧’!”
这让群臣暗暗擦了一把汗,明白了英烈庙设立的另一层用意。
用祭祀英烈的碑镇着,估计国会议员在投票时,多少会更加用心吧!
但是南北向的庙宇,又有些不符合礼制。
尤其是一些臣子想到以后站在明堂上,就仿佛有先烈盯着他们。
这让他们对此感觉很不自在,提出应该仿照太庙,建造成东西方向。
面对这些人的质疑,朱由检道:
“英烈庙、英烈纪念碑、英烈广场,不能单独看待,要视作一个整体。”
“其中英烈纪念碑是最中心,要放在新钟塔和午门这条线上,正处于本初子午线。”
“子午线是南北向,所以英烈庙和纪念碑,也要是南北向的。”
“离正阳门也能更远些,防止奸人利用英烈庙攻打城门。”
这个解释,总算勉强说服了群臣。
李邦华决定在征集设计方案时,把要求写在上面。
无论将来是否采用南北向的英烈庙,英烈纪念碑放在本初子午线上,已经毫无疑义。
确定英烈庙的位置和守卫后,接下来就是明堂。
对此朱由检道:
“明堂以后显然会举行很多大典,它的守卫工作,就由锦衣卫、旗手卫和金吾四卫抽调威武雄壮的士兵负责。以便在典礼时,把声势给壮起来。”
“环绕明堂的辟雍,上面要建立四座桥梁。桥梁上要安排卫兵把守,防止闲杂人等进去。”
“辟雍里面是否修建城墙,以及将来采用什么样式,都要向全天下征集。”
“朕希望十年以内,能够完成定稿,并得到国会筹办处议员的同意。”
这是皇帝再一次显示对国会议员的重视,甚至把明堂的设计,都交给了他们。
群臣对此大多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重视民意。
不过也有臣子心中无语,知道皇帝是趁机把金吾前后卫纳入锦衣卫——
在前几天把旗手卫和金吾左右卫划入锦衣卫后,皇帝对此明显还不满足,想要把金吾前后卫划拉进里面。
对此袁可立道:
“金吾左右卫已经划归锦衣卫,可以从中抽调将士。”
“但是金吾前后卫属于……属于中城兵马司,不能和锦衣四卫一概而论。”
说着这番话语,袁可立才认识到这次卫所调整后,原有的隶属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属于五城兵马司的卫所还好,有相应的护军司能够管理。不在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如今却处于无主状态。
就算皇帝说了京城的卫所都要向神枢营提供兵员,却没说它们像城门守卫一样,由五城兵马司、护军司管理。
同时,金吾左右卫之前已经被划归锦衣卫监管理,无论是五城护军司、还是神枢营的护军都尉,显然都很难干涉他们。
其它没有当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那就更难插手了。皇帝可没有明确给神枢营护军这个权力。
这让袁可立急忙说道:
“陛下,五城兵马司设立了护军司。其它亲军卫所,同样应设护军。”
“否则他们和地方卫所的联系,应该由谁承担?”
“为了保护和监督这些卫所,应该同样设立护军。”(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