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611章 藩国债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恭喜郭掌柜!”
    “今日之后,郭掌柜就是新的万元户,拥有万贯家财了!”
    柳清泉等酱菜行业的人,围着郭大年贺喜道。
    今日六必居上市,股价同样是一元一股,总股本为两万。
    发售出去的四分之一股分,最终卖出了将近六千元,均价一元二角。
    以此计算的话,两万股的总资产就膨胀到两万四千元。
    拥有七千股的郭大年,单是在六必居的资产就达到了八千四百元,加上其它资产毫无疑问是万元户,能缴纳有产税的存在——
    在去年开征有产税后,是否有资格缴纳有产税,迅速变成了富豪和富裕的分界线。
    其中自然少不了朱由检在推动,把缴纳有产税的多少,当成财力的展示。
    万元户这个说法,也是他提出来的。经过报纸传播后,迅速取代了原本的万贯家财,成为富豪家庭的新称呼。
    再加上议员名额中对有产者、恒产者、贫困者的划分,一些有心成为议员的富豪,甚至主动向税务机关纳税,以求有个好名声,将来参选议员。
    知道他们所求的朱由检,还让财经类报刊专门刊登纳税排行。安排记者采访他们,对有德行的人进行宣传。
    这进一步刺激了部分富豪的纳税积极性,让有产税的征收,更加顺利起来。
    虽然很多大富豪仍旧想逃税,但是几万元财富的家庭,纳税却很积极。这些人很多都需要扬名,用名声获取收益。
    郭大年也是其中之一,对自己有资格缴纳有产税很欣喜。
    放在以前,他根本想都不敢想,整个六必居的资产,都不见得达到一万元。
    想到自己最初还只想把六必居定为一万股,郭大年非常庆幸自己听从了证券交易所的建议,把总股本最终定为两万。
    如今股价的上涨,证实了这个做法的先见之明。欢喜得合不拢嘴的郭大年,向周围人团团作揖道:
    “今日之事,多得诸位抬爱。”
    “待会儿咱们去状元楼,一定不醉不归。”
    周围人轰然叫好,表示一定会去。
    六必居股价的高涨,不但是人们对酱菜行成为第二盐业的看好,还是他们一同抬起来的。
    作为酱菜行业的第一股,这些酱菜行的东家钱多的买个几百股、钱少的买个几十股。交易所流通的股票,自然就少起来。
    那些想要入股六必居的见此,当然要提高价格。否则股份买不到,回去后就会被人认为没能力。
    申廷芳就是如此,他没有想到自己出去五千两银子,竟然连两成股份都拿不到。最终拿到的股份,只是接近两成而已。
    想到自己年前拿着五千两银子,几乎以为能把六必居买下来,他心里既难受又好奇:
    证券交易所施了什么法术,让六必居的价值短短时间就膨胀了数倍?
    同样好奇且震惊的,还有从金属交易所过来的冒辟疆。
    在从父亲那里接到盯着黄金价格的任务后,他在去年几乎每旬都往金属交易所跑。今年交易所刚开市,他就赶了过来。
    恰好遇到证券交易所举行仪式,他就凑热闹看看。
    没想到竟然见证了八支股票的猛涨,远比黄金价格涨得快:
    “涨幅最低的六必居,都比开盘价涨了两成。”
    “这可比黄金涨得快多了,证券交易所是怎么做到的?”
    银元和铜钱的兑换价格变化两成,都被人认为是了不得的行情。此后几个月的变化,最多也不过半成而已。
    至于黄金的价格就变化更慢了,因为日本的白银流入到冲击大明金银比价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
    这让冒辟疆看着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觉得自己父亲专注金银比价是不是做错了,资金投入证券交易所,明显更能获利。
    他决定回去后一定要把今日所见告诉父亲,让父亲投一部分钱财,在证券交易所买股票。
    同样做出这个决定的,还有许多金属交易所的常客。
    对价格波动非常敏感的他们,很快就认识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远比金属价格的波动幅度大得多,对于摸到一些门道的他们来说,这就是获利空间。
    所以这些人身上有资金的,很快就选择在证券交易所开户,买几支股票尝鲜。
    这让八支股票的价格继续走高,几乎就没有降下来。
    在交易所盯着股票行情的王承恩,对此满意地点了点头。
    今日他率领顺天银行的精兵强将过来,不仅是为交易所的交易提供支持。还有受皇帝的命令,稳定股价的任务。
    无论如何,八支股票都不能跌破开盘价,要让它们全都上涨,作为上市企业的表率。
    也因为此,八支股票的总股本,都经过严格测算。既不能让股东吃亏,也不能定价太便宜。
    如今看来,他们还是有些保守了,就算开盘价提高两成,也不会跌到开盘价以下来。
    这让王承恩觉得,必须要成立专门的证券公司,负责证券业务。
    正在想着这点,他收到了涂文辅命人传来的口讯,接下来就轮到他上场了,要发行两支债券。
    ——
    证券交易所的职能不仅仅是交易股票,发行债券也很重要。甚至更被朱由检看重,打算以后条件成熟了发行国债。
    首先要发行的,就是太仆寺推出的京津铁路债券。这是以太仆寺铁路集团名义,发放出的债券。
    太仆寺卿陈奇瑜,站在交易所的高台上大喊道:
    “京津铁路债券,是为了修建京津铁路设立的。”
    “总额为三十万,以京津公路的收益做担保。”
    “这条公路诸位都知道吧?现在是车水马龙,每天都有很多大车过去。”
    “修成京津铁路后,载货的大车就可以在铁路上面跑了。”
    “它的将来,一定比京津公路还挣钱。”
    把京津铁路当成第二条京津公路猛吹,陈奇瑜还提到了京西铁路去年运煤的收益。
    让人们了解到铁路的运货量极大,在这方面远胜于公路。而且需要的马匹也少,运货成本是非常低。
    唯一需要的,就是建成铁路,并且维护铁轨。
    三十万元铁路债券,也是因此而发。
    陈奇瑜充分发挥了他的口才,鼓动人们购买铁路债券。
    他需要做成这件事,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能力。
    王承恩在旁边看到他吹了一通,都没说到最关键的点。在旁轻咳一声,高声道:
    “京津铁路债券,总期限为五年,年息百分之三,总利率是一成五。”
    “可以五年后一次提取本金和利息,也可以每年取出利息。”“债券不记名,允许在证券交易所交易。”
    “在这里咱家向诸位保证,顺天银行对京津铁路债券以债券面额价格无限收购,诸位不用担心它不值钱。”
    “如果你们不舍得利息、又需要临时用钱,可以用债券抵押,从顺天银行借款。”
    “最高可贷款八成,不超过债券日期。”
    这个承诺,让证券交易所的人眼前一亮。认识到所谓的京津铁路债券,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顺天银行作为皇室开办的银行,不可能在这种事上糊弄人的。就算京津铁路的收益没有陈奇瑜吹得那么好、将来有可能付不出利息。铁路债券也能卖给顺天银行,不会连本都收不回来。
    更别说王承恩还承诺了,如果他们临时需要用钱,还可以用债券抵押贷款。这让很多人心中更没了顾虑,打算出钱购买债券——
    得益于数百年的积累和朝廷的低税率,大明的民间资本极为富裕。很多家族藏着的白银,不知道多少辈子才能完。
    同时因为投资渠道的狭窄,这些家族的掌权者,大多只知道买田买地。
    但是在朝廷制定有产税、明确要对田宅进行限制后,很多人都知道买田现在不合算。就算许多地方没有开征田产税,将来建立议会后却一定会收起来。
    这让那些只知道挣了钱买田的人,更加不知道守着钱财要怎么办。
    京津铁路债券就给了他们一个投资渠道,可以购买这种稳赚不赔的债券。
    不过也有人心里有疑虑,觉得朝廷可能是想骗他们把钱财拿出来。等他们取得收益后就征收资产税,有银行的交易记录根本就逃不开。
    所以这些人打定了主意,拿出来的钱财不能超过一万两。家中其它钱财,都要藏在地窖里不拿出来。
    这样一个情况下,京津铁路债券虽然受到欢迎,卖得却并不红火。许多有钱的家族也只是一千元、两千元地购买,不愿意拿出更多钱。
    陈奇瑜对此有些失望,却也只能看着交易所工作人员记录,希望将来的一个月,能把三十万元债券卖出去。
    王承恩看着这一幕,心中暗暗忧虑。因为京津铁路债券若是卖不完,顺天银行要负责兜底。
    相比一年才能挣三个点利息的债券来说,他还是更喜欢放贷。就算是进士贷那种优惠贷款,月息也有百分之一。
    所以接下来的债券发行,他就更卖力了。好在这个债券更有保障,大概率不需要顺天银行兜底:
    “这第二支债券呢,是国债。”
    “东宁伯满桂开藩,拿出一个爵士领做抵押,发行十五万元藩国债券。”
    “期限同样是五年,总利息百分之十五。”
    “如果到时还不上,皇上会让他拿出开辟好的土地方二十里,分给购买债券的人。”
    “或者有人愿意拿十五万元捐纳,皇上会册封为爵士。”
    “这是为了支持东宁伯开藩,给出的特殊优待。”
    这番话语一出,证券交易所的人都是轰动起来。
    捐纳爵位以前还是私下里进行,并且需要自己去开藩。
    这次可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而且还赐给开辟好的土地。
    所以十五万元虽然比十五万石的价格高很多,却没有人觉得不值。
    尤其是这个爵士领属于满桂的东宁伯国,很多想去草原贸易、和满桂打好关系的商人,顿时心动起来。
    当下就有人说出:
    “东宁伯国的债券我包了,还可以不要利息。”
    “只求王公公帮忙引荐,和东宁伯商谈一二。”
    王承恩笑而不语,没有答应这个。
    皇帝让满桂以一个爵士领做抵押,不代表真会把它卖出去。
    捐纳爵位毕竟是皇帝的权力,不可能给藩国下放出去。
    藩国也不一定乐意封地被分割,凭白被不熟悉的人分走一大块。
    这种债券只是为了让贵族有足够的资金开藩,给出的特殊政策而已。
    放在证券交易所发行,无论是谁购买,这种不记名的债券,都不会让贵族觉得欠人情。购买债券再多,也只是投资行为。
    专门被某几个人购买,很可能让贵族觉得欠下人情,甚至产生屈辱感。
    王承恩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而且他也不觉得,东宁伯国的债券需要有人包圆。
    果然,相比京津铁路债券,东宁伯国债券的发售情况,要比京津铁路债券强得多。
    人们明显对满桂更信任,认为他能够成功开辟藩国,把这些债券兑现。
    那些想和满桂搭上关系的商人,更是纷纷解囊。
    就算这种债券不记名,他们拿着这种债券登门拜访,东宁伯难道还会拒之门外?
    几乎眨眼之间,东宁伯国的债券就被几个大商人包揽了将近十万元。让旁边的陈奇瑜看到了,郁闷得嘴上能把油瓶挂起来:
    都是一样的利息,他的铁路还是在京城和天津之间修建,远比去塞外开藩的满桂强,为何人们就不来买?
    怀着这个郁闷,陈奇瑜在和涂文辅、王承恩、喻安性等人一起向皇帝汇报时,还有些闷闷不悦。
    朱由检在得知这个情况后,同样有些纳闷。不知道区区三十万元债券,为何没多少人购买。
    在思考着了之后,他向陈奇瑜说出了一番话,让陈奇瑜顿时眉开眼笑,知道了如何推销债券。
    第二日,《金融报》等报纸便在报道证券交易所开业盛况的同时,提到了京津铁路债券的事情。认为这种债券遇冷,实在很不应该。
    一名评论员在报纸上大声呼吁,所有的海商都应支持京津铁路债券,把京城和天津的陆上交通打通,彻底摆脱漕运:
    “京城距离大海,最近只有三百里。”
    “京津铁路修建,就是打通这三百里的关键。”
    “所有从事航运的海商,都要行动起来。”
    发动海商购买京津铁路债券,支持这条铁路修建。
    否则依靠漕运,以后还可能出问题。
    为了在以后获得更多的漕粮份额,海商们应该行动起来。
    这让来京城购买航运集团股份的海商,受到很大触动。很多人纷纷开始解囊,购买京津铁路债券。(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