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136章 准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6章 准备
    穿着裘皮的多尔衮紧了紧身上,并没有马上回答尼堪的话,而是凝神在思索着什么。
    见此,尼堪也不催促,静静等在一旁。过了好一会儿,多尔衮抬头问:“明军方向可有动静?”
    “这几日动静小了些,不过奴才们怕被发现,不敢靠近细查。”
    点点头,多尔衮又问尼堪他们还有多少补给,等尼堪告诉他补给也不多了之后,多尔衮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知道藏身在此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想办法先离开这,然后再找个更安全的场所,此外还要保证他们的补给。
    这样下去,别说熬到春天来临了,恐怕用不了几日他们这些人都得交代在这深山老林之中。
    “再等两日……。”
    “可是王爷!”不等尼堪再劝,多尔衮摆手打断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小不忍乱大谋,让大家再坚持一下,这天越发冷了,只要我们藏的严实,明军找不到我们行踪终会退走。”
    “是!”尼堪无奈答应离去,等尼堪走后,多尔衮继续闭目养神。
    继续在这地方藏身了两日,这两日中多尔衮等人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而他两个受伤因为缺医少药再加恶劣的环境发烧的部下最终还是没能熬过去,得知部下死亡的消息后,多尔衮并没什么反应,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个结局,而且对于他来说自盛京之战到现在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了。
    随着明军的撤退,搜索多尔衮踪迹的明军全都离开了,多尔衮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马上露头,他生怕明军会给自己来个回马枪。所以多尔衮硬是再等了几天,直到依旧没见明军踪影这才确信明军是真的离开了。
    确保安全之后,多尔衮这才下令离开这片林子,带着人朝着西北方向而去。他们一行人在最后的干粮消耗殆尽之前终于找到了位于甘河东北方向的一个鄂伦春小部落。
    这个部落人口并不多,仅仅只有几十人而已,发现这个部落后多尔衮顿时大喜,他清楚的知道要想在这个地方熬过整个冬天就靠它了。虽然多尔衮手上的人已经不多,连同他在内加起来也不过十来人,可这些人都是八旗白甲精锐,无论是凶悍程度还是装备都不是鄂伦春人能比的。
    藏身部落附近,等待着黑暗的到来。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部落那边火光闪动,时不时还依稀传来鄂伦春人谈笑和女人孩子的声音。这些鄂伦春人根本不知道在黑暗之处有一群魔鬼潜伏着,他们的出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而当夜渐渐深了后,随着部落的男女老幼进入梦乡时,多尔衮下达了进攻的命令,这些如狼似虎的八旗精锐就朝着这个小部落猛扑了过去,很快凌厉的惨叫声,哭喊声,还有激烈的打斗声打破了刚才的宁静。
    整个战斗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毫无防备的鄂伦春人哪里是多尔衮他们的对手?多尔衮根本没多少力气就解决了这个小部落,把部落的男子全部杀了个干净,除了留下几个年轻的女子外,就连孩子都没放过。
    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个部落已从这个世界上被抹去了,鸠占鹊巢的多尔衮不仅占据了这个部落,还从这里获得了他们急需的物资。
    依靠着这些物资,多尔衮这些人足够安然渡过这个冬天,等到明年开春冰雪融化之后,多尔衮已想好了,他会带着人折返向西而行,想办法往科尔沁那边跑。因为他知道布木布泰就在科尔沁,只要找到布木布泰,凭借着之前的安排,多尔衮至少就有了自保的能力,然后再找机会在科尔沁东山再起,或许在他手中还能重现大清的荣光。
    冬去春来,辽东那边的天依旧寒冷,但靠南边的京师这已略有了春天的气息。
    宋王朱敏澄前几日刚刚从辽东回来,这一次回到京师他是踌躇满志,因为过不了多久他就即将正式外封海外,随着船队前往新大陆。
    前不久,朱敏澄在辽东为自己挑选了合适的部下,这些部下自然是从八旗精锐中选取的,一共选了一千两百人。虽然朱敏澄读过军校,对于军事方面有些基础,可他毕竟只有理论经验缺乏实际经验,对于如何挑选士兵包括对士兵后期的整编、训练等等经验缺乏,但有孙传庭等人的帮助,这件事还是做的很是顺利。
    而且李定国也在朱敏澄的要求下被一道旨意从江西调至了他的手下,李定国这人的确名不虚传,虽然是降将,可他的能力却极其卓越,朱敏澄见过李定国后和他聊了许久,并坦率地告诉他未来外封一事,李定国对此毫无准备,但听完朱敏澄的话后他敏锐知道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作为降将的李定国这几年过的并不如意,虽然他的军衔和军职都不算低,可朝廷却始终没让他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无论是在高杰手下任职,还是后来调任江西,李定国都没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尤其是前不久大明平定辽东的大战,得知前线的战况后,李定国心中不由得心生向往,更为自己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深深遗憾。
    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和高杰虽都是降将,可实际上却有着极大不同。高杰是主动投靠大明,而且还是高迎祥纵横天下的时候拉着一支义军投了大明。
    再加上高杰投靠大明后很快就搭上了王荣和孙传庭的关系,可以说高杰上面有人,这些人甚至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有这样的雄厚背景,高杰自然会被重用,再加上高杰在平定流寇和内乱中的良好表现,更证明了他对大明的忠诚,所以能当上总兵并封爵是理所当然的。
    可李定国却不一样,他跟着张献忠投降的时候张献忠已差不多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说白了他们的投降是局势所迫,为了自保做出的选择。出发点不同,投降的时机和当初的局势也不同,而且他们上面也没什么人,自然前途大不如高杰。
    就连张献忠本人现在也只是在总参议部担任虚职,更何况李定国呢?李定国在跟着张献忠投降后暂时归高杰部下,并在灭掉罗汝才一战中立下功劳,得了游击将军的军职,他的前途也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李定国清楚的知道以自己的出身想在大明出人头地异常困难,或许自己这辈子能挂上将军衔,当一个参将估计就顶天了。但没想到宋王朱敏澄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自己的名字,并通过朝廷调令把自己调至他的麾下,李定国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未来只能给一个大明藩王看家护院,成为藩王的下属指挥使呢?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安排。
    有本事的人都不甘寂寞,李定国有本事么?答案是当然有,要不然他也不会被张献忠如此看重并收为义子了。而且在张献忠的四个义子中,李定国的能力是最强的,事实也是如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怎么甘心在地方当一个普通的军官呢?
    虽然前往海外有着风险,前途更是未知,但李定国觉得这个险还是可以冒一冒的。
    宋王朱敏澄可是当今天子的嫡子,他的身份何其尊贵?既然就连他都有意去海外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地,更何况李定国呢?而且在同朱敏澄见过后,李定国发现这位宋王并非想象中的纨绔子弟,不仅礼贤下士,更举止有度,虽然年轻但无论对军事还是政事都有相当的了解,他所缺乏的仅仅只是经验罢了,更重要的一点,外封海外还是朱敏澄主动要求的,这更足以证明他对此事的决断和勇气了。
    在这样一位王爷手下,前往海外未尝不能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来。李定国没多考虑,欣然就同意了朱敏澄的邀请,表示愿意担任他的王府护卫指挥使,负责军队的一应事务。
    在辽东挑选八旗精锐的时候,李定国就展现出了他的手段和能力,不仅为朱敏澄挑选出了最精悍也最适合的精锐部队,同时也把这些桀骜不驯的八旗精锐治得服服帖帖,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控住了这支新组建的军队。
    在朱敏澄返回京师的时候,李定国暂时留在了辽东,继续操练这支军队。按照计划,等三月末的时候,朱敏澄会先从山东出海,然后渡海抵达辽东,接上李定国和整编完成的军队然后前往新大陆。现在离着这个时间已经没多久了,给他们留下的时间也不多了。
    相比朱敏澄的意气风发和对海外的向往,在皇宫的另一处,朱由检看着面前自己的朱慈炤,神色有些凝重。
    “你真的要去?”朱由检问道。
    “孩儿早就想好了,既然做出了选择,孩儿绝不后悔!”少年长的很快,两年前的朱慈炤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如今的朱慈炤却已有了英气勃发的样子。
    在决定外封去海外之后,这两年中朱慈炤就有意锻炼身体,每日里打熬筋骨,学习武艺。对此朱慎锥得知后非但没说什么,还选了两个侍卫去教他弓马骑射,在他的努力之下,颇有进展。
    因为锻炼的缘故,再加上皇宫中衣食无缺,朱慈炤的个子长的很快,他现在站起来都快比得上朱由检了。而且不仅是武艺方面,就连他原本不怎么感兴趣的读书也一改常态,每日里练武的间隙都会捧着一本书阅读,同时仔细钻研其中的道理。
    看着自己这个儿子渐渐成长,和之前大不相同的模样,朱由校心中很是感慨和欣慰,而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同样也对朱慈炤的即将离开很是不舍。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