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816章 815门当户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16章 815门当户对
    唐植桐觉得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眼下的自己不是很匹配,港澳还没回归,民族还没有完成伟大复兴,宝岛尚未有收复,自己怎么能懈怠呢?
    不过在此之前,自己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跟小王同学通力协作,创造下一代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至于下一代的具体数量嘛,得充分尊重小王同学的意见。
    不过这都不是今儿需要考虑的,小王同学的身子还没利索。
    从妇联宿舍吃了晚饭回到家,小王同学向家人们公布了《进行曲》发表的喜讯。
    张桂芳对此倒没什么看法,认为儿子、儿媳都有正经工作,写个曲儿并不影响工作,还能赚点稿费,她可以接受。
    “哥,哥!你和嫂子再写首我能唱的呗,我以后要当歌唱家,要成为人民艺术家!”凤芝对此很积极,举着手许下了一个宏愿。
    “你想的还挺长远,现在先好好学习,想成为人民艺术家没那么容易,要等机会通过层层选拔呢。”唐植桐揉揉妹妹的小脑瓜,先扔给她一个小目标。
    有理想是好事,唐植桐没有打击凤芝,但作为半个家长,他是不太乐意妹妹进入这一行的。
    “整天想些不着调的,去写作业!”张桂芳可不惯着闺女,生气的瞪了凤芝一眼。
    唐植桐能看出母亲是不愿凤芝踏入这一行的,在旁边嘿嘿直笑。
    这其实不怪张桂芳,她成长在旧社会,很多观念还停留在解放前。
    现在的人民艺术家,无论是唱歌的,还是唱戏、演戏的,放在解放前都被统称为“戏子”,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中的“戏子”。
    在万恶的旧社会,戏子这一行当是不入流的,也是让人看不起的,在下九流中排名第七,排名第八的是小偷,排名第九的是娼夫。
    所谓“娼夫”并非娼妓的丈夫或大茶壶,而是特指戏班子里专门为金主从小培养的男性优伶。
    这一行没有自愿的,全是家里揭不开锅被卖到戏班子的,在戏班子里遭受打骂是常有的事,不仅要学唱戏,还要学怎么伺候人。
    尽管在新文化运动后,相公堂子和娼夫越来越少,但总归还有些遗老不愿放弃这口,一直到解放,他们才被彻底解救出来,并做了妥善安置。
    再说回戏子,甭看当时的有钱人如何追捧这个“老板”、那个“大家”的,其实很多人都不把他们当回事,就一消遣的玩物。
    只要是唱戏的,甭管多大的“角儿”、多大的“腕儿”,见面低人一辈,哪怕是见了三岁的奶娃,也得喊声“叔”,而且死后是没有资格入祖坟的。
    咱不知道他们的祖宗是否觉得丢人,但他们的族人觉得干这行会使祖宗蒙羞,有的甚至不允许用原姓,比如常香玉大师,本姓张,被迫改了姓。
    戏曲从业人员也是在49年被彻底解放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其实他们本身也不喜欢演那些,只不过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如此。
    相比较以上,唐植桐觉得唱歌这一行当被单独拎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可能跟民国的舞女、交际差不多同时出现。
    无论是唱歌的,还是舞女,这些职业的地位都高不到哪儿去。
    某个以半个帝师自称的那位,亲生母亲就很长袖善舞。
    抱养的过程曲折蜿蜒,都快赶上爽文短剧了。
    这事在当年非常吸引眼球,当时闹的沸沸扬扬,张桂芳能听说也不奇怪,现在自己的闺女说要干这一行,她不气才奇怪。
    “凤芝说要当歌唱家,我看咱妈挺生气的,为什么?”饭后,回到厢房,小王同学问道。
    “可能觉得有些不务正业吧,老一辈人的想法跟咱们的想法不同。”唐植桐挠挠头,别说是眼下,就是几十年后,依旧有人认为这行当是不务正业,大衣哥在村里唱了那么多年,受了多少白眼?
    “那有什么呀,歌唱家多好,不仅能将歌声带给人民群众,慰问演出的时候还能跟着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凤芝要是真死心塌地的想学,可得提前打算,别等着学校过来选拔人的时候抓瞎。”
    小王同学毕竟是搞艺术出身,对这一行不仅没有偏见,反倒赞成凤芝可以在这条路上试试。
    “凤芝还小,此事以后再议。请小王老师开始今天的教学吧。”唐植桐知道小王同学说的是实话,眼下想进入演艺界,不用玩什么高考移民、定向委培,只要在各院校去高中选拔时能被选中,高考成绩反倒不那么重要。
    大衣哥若是这时的社员,恐怕就没有张二河什么事了。
    不过张桂芳明显反对,再加上唐植桐知道以后演艺界烂成什么样,就有些不太乐意让妹妹选这一行,不过小王同学热情,他也不好直白的说不行,只能暂时两边糊弄,等大家都忘记这一茬,事情也就揭过去了。
    教学过程毋庸赘述,先从认音符开始,同时也得练练发音。
    过程比较顺利,但小王同学是皱着眉头的,因为她发现丈夫的音感并不算好,开始琢磨如何在这方面给丈夫上上力度。
    5月13日,星期五,晴空万里。
    唐植桐来到押运处的时候被门卫喊住,又有他一封信和最近几天积攒下来的报纸。
    打开办公室的门,唐植桐先去打了一暖瓶水,给自己倒上一杯凉着,才拆开信读了起来。
    信是武爱军写来的,他在信里说了一些前阵子案子的事情,说的内容也都是唐植桐已经从其他渠道知晓的内容,甚至信里的内容还没有唐植桐知晓的详细。
    表面上看起来,武爱军是在关心唐植桐,但在唐植桐看来,武爱军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跟自己打听马薇,因为他在信里多次提及马薇这位女同志。
    “女大三抱金砖,嘿,你小子这是想抱金砖了?”唐植桐没想到是武爱军上门给马薇做的笔录,前两天去探望马薇的时候,她并未提及。
    武爱军对马薇有点意思,但马薇是什么意思?唐植桐摸不上,也不能贸然跟她求证。
    想来想去,唐植桐觉得这事不能着急,回去跟小王同学商量一下再说,不过在此之前也得先把武爱军稳住。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唐植桐提笔给武爱军回信:
    爱军同志,见字如晤。
    我近几日参会未能及时看到来信,今日阅信,见字里行间尽是仁兄的殷殷关切,甚为感动,劳仁兄挂念。
    人民警察为人民,仁兄登门做笔录一事,切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属我等学习之榜样,我代表财务科全体两名同仁向你表达衷心的感谢。
    关于仁兄所问马薇同志的康复情况,目前想必应该是良好的,前几日前去探望,并未感染,已有所好转。
    此份无产阶级感情,吾必铭记在心,必待马薇同志康复上班后及时向其转达仁兄的关怀。
    关于仁兄所问马薇同志的交友情况,吾实不知情,待我打探清楚后再与君言。
    此致,祝工作顺利。
    半文半白的信,唐植桐是边写边笑。
    武爱军这老小子打听马薇的社交情况还打了个防止秦某人有同谋的幌子,说秦某人表面上是因为伤了马薇被抓,所以要调查好双方的社会关系,好做出相对应的安排。
    唐植桐估计武爱军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扭扭捏捏的失了智,秦某人伤了马薇,不该查秦某人的社会关系吗?查被害人有毛用?
    不过唐植桐也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对男女之间朦胧的好感并不陌生,所以也没有点破。
    写完信后,唐植桐贴上邮票直接把信放在了分拣科,让武爱军收到信后再煎熬一阵子吧,感情的事情经历越久的煎熬,来的印象越深刻,后面才会越珍惜。
    昨天跟叶主任沟通合作医疗的时候,叶主任建议趁热打铁,不要等年终提交议案。
    现在的粮食供应情况很严峻,一旦夏收不理想,恐怕整个国家机器的关注点都会放在如何填饱肚子上,到时候合作医疗的优先级肯定得往后排,所以不如现在整理出来递上去,先把试点搞起来,竖起样板,方便后面在具备条件时全面推广。
    唐植桐认为叶主任说的在理,但他这会拖延症发作,打算过会儿再整理。
    已经有日子没有好好看过报纸了,唐植桐随手打开今儿早上从门卫拿过来的报纸浏览了起来。
    国外的斗争依旧此起彼伏,就连小日子也不例外,在国内反抗老美,国内对此放弃前嫌,很多城市用游行的方式表达了支持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并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此外,报纸上还报道了领导与古巴代表团会晤的消息,预示着离大量古巴涌入国内越来越近了。
    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消息引起了唐植桐的关注,部委及地方上开始大力推广注音识字,并为此举办普通话朗读比赛,力求尽快扫除文盲。
    当看到报纸上就某些小事作为切入点,发表建议并寻求志同道合笔友的软文后,唐植桐笑了,看来郝仁最终还是采取了自己的建议。
    这是件挺好的事情,既让内心躁动的青年在情感、思想上有了倾诉对象,还拉动了邮票、信封的销量。
    邮票是邮政系统监督印制的,但销售却仍有地方依靠着个人的小卖部进行分销。
    再就是信封,别看一分钱一个不起眼,但绝大多数都是靠着家庭困难的妇女儿童一个一个糊出来的。
    各个环节都是能有收入的,虽然不高,但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眼下大家收入都差不多,无收入群体只要有口吃的,谁愿意去造反?
    看完报纸,唐植桐犹如批阅完奏折的皇帝,端起茶杯来心满意足的把凉白开喝光,又倒上一杯,才拿出自己此次下基层搜集到的数据,打算写提案。
    下班回到厢房,唐植桐将武爱军给自己写信的事告诉了小王同学。
    “他直接说请你给做媒了?”小王同学听后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哪怕好如刘悦,她也从没有从中牵线,哪怕好友咨询也只是说一些表面的东西,不愿牵扯其中。
    “那倒没有,反正话里话外透露出这么个意思。”唐植桐索性掏出信来递给了小王同学。
    小王同学快速的看完信,问道:“你怎么想的?给他们牵线?”
    “我给他回信了,没给准话。这不是回来想问问你嘛,看看你有什么想法。”唐植桐挠挠头,年轻人对做媒并不热衷,这要是放在来这边之前,唐植桐年纪稍大,倒是真有可能直接答应下来。
    “狗剩为人倒是可以,就是没怎么上过学,当时成绩也不怎么样。马薇年纪比她大,又是个大学生,恐怕两人不太搭配吧?”小王同学没有直接说不同意,而是陈述着两人之间的差距。
    “这确实是实情,不过两人门当户对,如果真能走到一块,以后的日子想必能轻松很多。”唐植桐摩挲着下巴,可能由于荷尔蒙上头的缘故,他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每天刮胡子的阶段,一天不刮,小王同学就嫌扎得慌。
    “这都新社会了,你还讲门当户对?老封建。”小王同学白了丈夫一眼,如果按照这种说法,自己跟丈夫压根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嘿嘿,我就这么一说嘛。”唐植桐感觉到了小王同学的不满,轻轻将她搂到怀中,轻抚着她的后背。
    门当户对刚开始并不是指男女双方之间的家庭、经济般配,而是指四合院大门上的两个物件——门当与户对。
    “门当”也叫“抱鼓石”,不同等级的宅邸,对其可使用的材质、图案、数量等都有严格规定,越是高门大户,门当越是雄伟,城门楼子前的石狮子对这一点表示了赞同。
    “户对”也叫“门簪”、“门楣”,光耀门楣说的就是这玩意。
    户对都是以双数出现,上面大多刻有瑞兽珍禽以及卉和文字,户对越多,纹饰越复杂,说明主家社会地位越高。
    无论是门当还是户对都与主家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现在是新社会了,真的就不讲究门当户对了吗?唐植桐不这么认为,老战友之间做儿女亲家的并不在少数,自己只是捡了小王同学这么个便宜罢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