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765章 764东北来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65章 764东北来信
    兴许是受张桂芳影响,唐家一家人对燕子都格外有好感,唐植桐停好自行车,一转头正好瞅见凤芝坐在马扎上,双手拄着腮哼哼“小燕子穿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小燕子》这首歌是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电影于1957年上映,上映后电影没怎么火,这首主题曲却流传开来,小孩子大多都会哼上几句。
    不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原本是一首诗,写于1955年,发表于1956年。
    原诗是:
    小燕子,穿黑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
    往后这里更美丽,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今年就用拖拉机……
    前半段读起来比较押韵,写歌的时候被采纳,并将“黑衣”改为了“衣”,后半段则改编比较大。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路,学文学出身,没有专门学过音律,像他这样的作曲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这也是唐植桐敢哼给小王同学写歌的原因之一。
    “走,回屋吃饭了,你也不嫌外面有蚊子。”唐植桐招呼凤芝的同时扫了一眼院子,郁郁葱葱的蔬菜之外,没有看到贝贝的身影,大概是母亲担心吓到燕子把它关在屋内了吧。
    “没有蚊子,前阵子刚灭了四害呢。”凤芝振振有词,不太情愿进屋。
    “作业写完了吗?没蚊子也得进屋写作业。”唐植桐看妹妹不听自己话,顺手赏了她一个脑瓜崩。
    家里确实没有蚊子,不过不是因为灭四害灭绝种了,而是唐植桐见天的薅一遍。
    其实不薅也没多大问题,唐植桐之前挨过咬,起的包不大,也不怎么痒,战斗力甚至比不了臭虫。
    刚来的那一阵,唐植桐仔细观察过蚊子,个头比蚊子大一圈,飞起来的动静也大,晚上若是有一只在耳畔,真的犹如轰炸机一般。
    至于一叮一个大包的蚊子嘛,唐植桐没见过。
    唐植桐听过一种说法,说蚊子是东北那边传过来的,可去安东的时候,在那边也没发现过,大概率是入侵物种吧。
    若是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不经意带进国内还好,若是有人故意放进来或带进来,唐植桐觉得这帮人配享生米。
    曾几何时,唐植桐见过一则消息:某某教授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研究,培育出了能过冬的蚊子,填补了我国冬天没有蚊子咬人的空白,后被抓捕击毙云云。
    尽管后来辟谣了,说这是假消息,但唐植桐在寒冬腊月里真的亲眼见过趴在窗户外面的蚊子!不是冻死的,能飞的那种!
    也不知道是进化,还是从西伯利亚飞过来的。
    还是提作业好使,凤芝拎着马扎,撅着小嘴,跟唐植桐一块回了屋。
    张桂芳正在屋里揉窝窝,见儿子进屋,随口说起了今儿听到的见闻:“后街有个孩子昨儿个打了燕子吃,今天就发烧了。听说燕子不干净,吃了容易得病。你是不是给敬民做弹弓了?回头可得嘱咐好。”
    “放心吧,妈,早就嘱咐过了。”唐植桐笑呵呵的回应,其实绝大部分野外的禽类都带有很多病菌,只不过它们的体温高,正好能压住病菌不作妖,若是传到人身上,麻烦就大了。
    非典应该不算,但禽流感是其中一种,这也是唐植桐反对鸡血疗法的原因之一。
    然而眼下这种供应情况,类似的嘱咐及留意只适用于自家人,肚子饿着,很多地方观音土都抢不上了,谁还会在意吃进肚子以后的事情?
    “咱院子里的韭菜差不多能割一茬了,你割一点给亲家母送过去,还是后天我烙盒子,你送盒子过去?”盼呀盼,院子里的菜终于有能吃的了,虽然不多,但张桂芳没有忘记椿树胡同。
    “韭菜馅的?送盒子过去吧。到时候您多泡点粉丝,我调个馅儿。”唐植桐刚才看到了韭菜,勉强能割一茬,但不多,得多掺些其他的才够吃。
    烙盒子是四九城百姓常做的一种面食,将馅儿均匀在摊在一张薄薄的面饼之上,取另一张面饼盖上,将饼与饼的边儿捏合起来,放在平底锅里慢火熥熟。
    因饼的形状为圆形,且烙熟后厚实,所以被叫做“盒子”。
    盒子一年到头都能吃,馅儿也不固定,大多根据时节而定,但无论放什么馅儿,在四九城这一块儿,名字都不变,都统称为盒子。
    不过这若是放在其他地方,称呼就不同了,韭菜馅的叫韭菜盒子,很多菜掺一块就成了枣庄菜煎饼。
    尽管各有各的风味,但唐植桐固执的认为还是韭菜盒子好吃,尤其是鲜嫩的韭菜被熥出了水分,一口下去,韭菜汁伴随着油脂流入口中,那滋味,啧啧,绝了,倍儿地道!
    唯一的缺点可能是饭后一嘴的韭菜味,半天不会消散。
    有的人还喜欢再来上两瓣蒜,那简直就是行走的生化武器,人见人躲的那种。
    唐植桐想着想着,不禁咽了口口水。
    凤芝进屋后就伏在桌子上写开了作业,贝贝没了“天敌”就跑到唐植桐脚下“喵喵喵”的撒娇。
    唐植桐见状,趁小王同学还没回来,带贝贝出去开了个小灶。
    小王同学的亲戚已经快走了,唐植桐看着依旧忙碌的燕子夫妇,人家都知道筑巢了,自己跟跟小王同学是不是该把要孩子提上日程了?
    趁贝贝躲进角落里大快朵颐的空,唐植桐掐指一算,自个戒烟已经三个多月,按道理来说应该差不多了,回头再探探小王同学的想法,看她有没有改变主意。
    一宿无话,次日4月16日,星期六。
    燕子夫妇依旧忙活着它们的自建房,唐植桐吃过午饭并没有马上去押运处,而是先去了一趟科研班。
    陶英杰见打小报告没能起到作用,心里憋着一股劲,想着要在这次改进中超过三组,重要的是把唐植桐抛在后面,所以今儿也顾不上盯着唐植桐挑刺,带着组员积极的讨论着如何改进快艇。
    二组、三组这边也在讨论,一时没有什么头绪。
    唐植桐依旧是以听为主,不过临走的时候提了个建议:“要不咱们去兄弟院校借点军事方面的书籍、杂志?要上面能有国外军舰那种就更好了,咱也能做个参考。”
    虽然说改进总得有个过程,但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唐植桐瞅着科研班一本相关书籍也无,索性给大家指了个方向。
    之所以说要去兄弟院校是因为邮电学院的压根没有这方面的书籍。
    “这个办法好,我有个同学在海军学院,我写信请教一下!”
    有了唐植桐的建议,小组里的同学总算有了个方向,开始行动起来。
    唐植桐则深藏功与名,挥一挥衣袖,去了押运处。
    一进财务科,马薇立马通知唐植桐,张金波今天上午过来找唐植桐,并让唐植桐回单位后去他那边一趟。
    唐植桐掐指一算,没算出张金波找自己啥事,不过还是放下挎包跑了一趟。
    “唐科长,有你的包裹,安东过来的。你查收一下。”张金波见唐植桐过来,开门见山道。
    “唉吆喂,谢谢张哥。这是孔哥给捎回来的?”唐植桐意外中夹杂了些感激。
    邮政上对于寄东西已经有了不成文的规定,四九城邮政限制了能果腹物资的外流,往外寄原则上不能超过两公斤,地方邮政更严格,已经不允许外寄。
    孔一勤这么干单纯的是给自己面子,自打自己跑了几趟安东,让唐文邦跟孔一勤搭上线后,这已经是孔一勤第二次帮自己从那边带东西了。
    “对。什么谢不谢的,都是自己人。你是现在带回去?还是下班后带回去?”张金波挥挥手,暗示意味很明显,希望唐植桐下班后再过来一趟,将影响降到最低。
    “我下班后再过来一趟。”唐植桐也是个明白人,虽然偶尔也有自己单位的职工托押运科往外面带东西,但这事毕竟是违反规定的,不好放在别人眼皮子底下进行。
    “行,那我等你过来再下班。还有你的两封信,现在可以带着。”张金波说完,从办公桌上的报纸底下掏出了两份信递过去。
    “好嘞,谢谢。回头我给您和孔哥带点自己腌的咸菜。”唐植桐接过来后,打算给他俩送点香椿芽,自家还有一大缸多。
    押运科的职工吃重体力劳动的定量,粮食上比其他职工宽裕一些,再加上跟着跑车时能偶尔从火车餐厅贴补一下,肚子享受的待遇要比大多数人好,不过这也仅限于主粮,副食跟普通人没啥区别,该没有还是没有。
    唐植桐记得张金波和孔一勤都是口重的,就副食定量里那点菜、那点盐,估计不够他俩吃的。
    “哎吆,那敢情好,我代表老孔谢谢你。”张金波这次没客气,答应的干脆利落。
    回到财务科,唐植桐就迫不及待的拆开信,距离自己寄信过去已经小二十天。
    这要是放在以前,顶多十天就能收到回信,这次中间间隔的时间较长,长到自己差点忘记这回事。
    唐植桐先拆唐文邦寄过来的信,看笔迹像是唐钢写的,但口吻却是唐文邦的。
    信里一开头依旧是一切都好、勿挂、家人可好的安心话及问候语,再往下提了一嘴这次回信晚了的原因。
    安东那边的邮政减少了投递的频率,之前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星期跑一趟,现在改成了两个星期,而且不定点,得看是否有电报或者挂号信,投递员会归拢归拢挑个日子一起给送。
    唐植桐叹口气,四九城的青黄不接还没过去,东北回暖晚,正好接上,大家日子都不太好过。
    再往下看,才是正事。
    唐文邦在信里交代,这次寄过来的包裹里都是大酱,唐婷给添了两块,一共有十六斤,并将做法又说了一遍,并嘱咐要等下个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下酱,这样出来的味道更好。
    唐植桐一边看信一边笑,笑大伯、小姑在那边日子过的还行,笑自己在这边并没有按照东北的传统下酱,而且已经吃上了。
    接下来,絮絮叨叨一通,说什么多亏了唐植桐去年给准备的粮食、鱼、板油啥的,他打算今年选个日子再进京一趟,过来看看。
    唐植桐挠头,这年头出个门不容易,不仅车马劳顿,还得操心干粮,大伯如果过来,肯定会自带一些口粮,费事的很。
    再加上他在那边买不到卧铺,硬座上坐一宿也不轻快。
    继续往下,就换了唐钢的语气,说唐植桐还有两个来月就能当叔叔了,自己打算找机会进山,给婶子挖上几株野山参带过来。
    句句不提感谢,字里行间里却都是对于唐植桐去年给了储备粮过冬的感激。
    面对这种情况,唐植桐打算写信制止一下,这趟不能让大伯、堂哥爷俩来,更不能进山挖什么山参。
    一些大型野兽只是进山了,不是消失了。
    今天在教室还听同学说老家发生的事情,由于山上的狼没有吃的,就下山打起了农村的主意,可农村已经没有多少牲口了,落单的孩子就遭了殃……
    另一封信是苏念斌回的,不过里面还夹了另外一封信。
    唐植桐先打开夹带的信展开,落款是唐蓉,唐钢的亲妹妹。
    对于这个妹妹,唐植桐算不上熟悉,只见过一面。
    唐蓉在信里一番感谢后,向唐植桐咨询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并附带上了她自己平日里在学校的分数和排名。
    唐植桐看后挠头,高考填报志愿这一块自己不熟悉啊!
    都是非常近的关系,妹妹开口,也不好不管,毕竟是关系一辈子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因为事关重大,唐植桐不敢贸然指点,打算回头去学校问问周老师的意见后再做回复。
    按照唐植桐的意思,肯定优着四九城这边的学校选,不仅粮食定量有保障,自己在这边也能照顾一二,更重要的是毕业都抢着要。
    这两年的高考还没有“社来社去”的那一套,若是到时候能留在四九城,那可是福荫三代、改变命运的选择。
    苏念斌的信没啥内容,主要是自夸成绩突飞猛进,他现在感觉自己就像一条畅游在知识海洋里的鱼,游刃有余。
    唐植桐笑笑,弟弟开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填饱肚子,而不是像别人一样饿着肚子学,一增一减,学习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成绩上来后,在成就感的加持下,会越学越带劲。
    这是好事,保持这个劲头下去,再过几年,哈工大有望。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