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长剑 - 第1482章 规范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82章 规范化
    八月十五,行程已然不能再拖延。
    清晨时分,十余艘船只依次出港,向东北方向航行。
    长路漫漫,曹宪坐在最好的一间舱室内,随手翻阅着船长写的航海日志——对漂渝津度支校尉府而言,虽然有沙门镇的经验,但这是他们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在辽海航行。
    日志定时记录更新,这会墨迹未干,曹宪便拿起来看了
    “旅顺口山前石崖刻有‘马石’二字,极为显眼。”
    “出旅顺口,一路东行,离岸过海,东收平岛口,口西南有礁石。外有山,入口内抛泊,南边一路老岸,尽头东望有三山。正中进入内,有南北沙带一条相连,陡岸深水,可以抛泊。三山西有南山,收进青泥洼(大连)……”
    曹宪又翻看前面的记录。
    “土人谓之‘羊头洼’者,有双岛,可避风……”
    “有‘连阴岛’者,燕王改名‘连云岛’,因其多阴云故也……”
    曹宪看了许久,赞叹不已。
    航海就得这么来!
    魏晋时亦有人航海,尤其是东吴,从丹阳、会稽、吴郡北上辽东,连结公孙。但灭晋之后,却未找到航海志要,便是水师世家钟离氏家中也只有部分私藏的海图,却也不如眼前这些详尽。
    这里不光有海图,还标注了距离、山川、水文、天气、风土人情等等,如果航海都这么搞,出事的几率一定大大降低。
    可惜自汉以来,航海往往处于一种有事则用、无事则遣的状态。
    需要打仗了,陆路不通,必须要航海,于是四处搜罗人手,主导此事的楼船将军甚至是从陆师调来的,根本不懂,还要临时学习。
    不打仗了,人手尽数罢散,生计艰难。时间一长,这些刚练出来的船工、将士要么转行,要么忘了许多东西,几十年过去,人都死光了,什么也没留下来。
    从上到下就没人关心这些事情。
    由此可见,一个重视航海的天子能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船比以前好了,记录比以前详尽了,人才比以前多了,还完善了各项规制,降低了航海风险。如果都这么搞,航海固然还是很危险,但比起以前动辄赌命却要强上很多了。
    海风阵阵,随波逐流。
    八月十七日,船队行经红崖县(今庄河)外海,众人举目西眺,但见丘陵连绵、森林密布。
    平旷之地不多,且多位于海边,远远望不真切,但看样子大部分都没开辟成农田,盖因有牛羊马匹于其中四处流动。
    有人说能看见辽东国王都岫岩,懂行的人却哄笑连连,根本看不见,除非你有一种能望远的器具——听闻少府找来纯净的水晶,遣工匠磨镜,但一直没成功。
    航行期间,曹宪自觉身体好转了许多,没那么晕了,于是抽空看了看舱中的百姓。
    每一次停船,这些人都能得到机会上岸休整。但一路行来,整个船队依然有十余人陆陆续续死去,被扔进了大海,死无葬身之地。
    活下来的人脸色似乎没以前那么白了,看样子慢慢适应了颠簸的生活。
    这就好,这就好啊!
    十八日夜,船队驶近了鸭渌水入海口,俗称安平口,陆陆续续下锚碇泊。
    ******
    “咚咚……”隆隆的鼓声在山间响起,一直传到了海边。
    曹宪上岸后,侧耳倾听了一下,发现风中隐隐传来喊杀声。
    西安平县派了一个名叫寇放的县尉过来监督卸货:部分在旅顺装载的铠甲、刀枪、箭矢及粮食,等于是顺路帮他们运了。
    另有一些在河北采购的铁质农具、耕牛、纸张、瓷器、灯盏等各色物品,但不多。
    “曹常侍勿忧,没打仗,不过是例行操练罢了,每年秋收后都要来的。”寇放人还怪好的,看到临时上岸休整的百姓有些惊慌,便安慰道。
    说完,看到人群中竟然还有不少妙龄女子或妇人,立刻低声道:“曹公,能否放散一些妇人?放心,不会折辱她们,尽数编户齐民,而后明媒正娶。”
    “不可。”曹宪立刻拒绝了,暗道钱可以给你,人不行。
    不过他还是很好奇,手指不远处的农庄,道:“我观庄中有不少妇人啊……”
    “多为高句丽人。”寇放说道:“过鸭渌水东行,几乎全是蛮夷,有些是高句丽人,有些则不好说。”
    “竟无中夏子民?”曹宪问道。
    “以前或许有的吧,现在和蛮夷无异了。”寇放不以为意道。
    语言、风俗、文化全变了,即便血脉上是汉人,实际上已经是高句丽人。
    “有妇人就行,何必抢我家的?”曹宪不悦道。
    寇放哈哈大笑,不多话了。
    远处响起了隆隆的马蹄声,未几,数百骑直冲而出,沿着旷野兜了一个圈,朝着山脚下的草人连连施射。
    射完一轮箭后,又有骑兵抽出短兵,冲上前去砍杀。
    而半山腰上忽然亮出了无数旌旗,漫山遍野的步卒呐喊不休,鼓噪而进,朝冲到山脚下的骑兵发起进攻。
    骑兵倏然而退,步兵在山脚下结阵,缓缓而进,直追出去二三里地,又前排变后排,交替掩护,退回了山脚下。
    在此期间,轻骑不断上前滋扰,只不过不射箭了,而是作势冲杀。
    曹宪津津有味地看着。这场演武很逼真啊,一群田舍夫,能练到这种程度,相当不简单,定然费了极大的心血。或许也和他们是第一代农兵有关,毕竟是经历过战争的老底子,有这表现不奇怪。
    当然,辽东这种边地,便是第二代、第三代农兵也差不到哪去,因为他们是真有现实威胁,真的有可能要上阵打仗。
    “大王就在北边的山中。”寇放又道:“今岁四五月间,有高句丽人南下窥探,还与西安平县的百姓抢过河谷地,并不太平。故大王亲来此地,组织了上万兵民操练,以震慑贼人。”
    “高句丽人竟敢如此?”曹宪惊讶道。
    寇放看了眼远处的船队,道:“若辽东国有这般庞大的水师,便可溯鸭渌水而上,直趋国内、丸都,贼子定然震怖,不敢挑衅。”
    “这船队可不敢深入鸭渌水。”曹宪苦笑道。
    “也对。”寇放笑了笑,说道:“还得自己造船。”
    说完,他又问道:“曹公可知鸭渌水以东如何划分?”
    “不知也。”曹宪回道。
    晋时辽东郡的东部边界并不在鸭渌水,而是在后世朝鲜半岛的清川江下游,故寇放有此问。
    曹宪并不清楚其间怎么回事,只能老实回答。
    寇放则若有所思。
    燕王说天子曾当他面提起辽东、乐浪二郡以鸭渌水为界,他答应了,但不知为何又没下文了,朝廷始终没有下旨。如此一来,他们都不知道该如何管理鸭渌水以东的部落,至今仍令他们自治——从地域范围上来说,西安平县是辽东国十一县中最大的一个,几乎占了国土四分之一,若非燕王定都岫岩,并给西安平县带来了部分军户,这里仍是一片荒凉气息。
    “曹公可在此多歇息数日,待操练完毕,定有许多鸟兽猎物,届时可大酺一顿。”寇放又道。
    “不了。”曹宪看了看天,苦笑道:“八月中了,待过了九月,辽海刮起恶风,大浪滔天,便不美了。”
    说罢,向寇放拱了拱手,回到了船队碇泊处,嘱咐随从采买食水,做好出航的准备。
    而他则抓紧最后的时间,四处转转。
    如果忽略远处的鼓角声,西安平县的八月还是十分宁静的。
    秋收完毕的村落到处是堆迭得高高的草垛子,牛羊被赶了出去,吃着落雪前最后一顿美餐。
    男人们都进山操练了,妇人在门前收着果蔬,小孩则蹲在地上,安安静静地铡着草料。
    村头有一间学堂,空空荡荡。
    孩儿们似乎都放回家过农忙了,教书人躺在一棵梨树下,悠闲自得地看着书。
    再远处,黄云悠悠,涛声阵阵。
    这是一个宁静悠远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所在。
    曹宪突然想起了今上的几个儿子。
    他家主公齐王尚未就藩,但封国已然定下了,并在做着各种前期准备。
    三皇子、赵王的高昌国是什么模样,他不清楚,只依稀听人提过几次。
    从刻板印象来说,大抵是黄沙、绿洲、土城、驼铃、雪山以及那在洛阳引起轰动的西域奇珍和数不尽的金银。
    四皇子、燕王的辽东国他见到了,印象中是大海、沼泽、商埠、麦田以及成群的牛羊,而今又补上了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或许还有无尽的深山老林。
    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辛劳慢慢开辟出来的。
    赵王、燕王的位置都很合适,皆能发挥其才干,高昌国有镇抚西域的责任,辽东国则有监视高句丽和慕容鲜卑残部的大任,那么齐王呢?乐浪、带方二郡又是什么模样?
    曹宪还没去过,他现在很有兴趣。
    八月二十一日清晨,一艘接一艘船只驶离安平口,在外海整理队列之后,依次南行,往列口方向而去。
    二十三日正午,他们已经远远看到了山脉和岛屿的轮廓。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